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宋朝的诞生

从安禄山到黄巢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兼任北部边境几个节度使的安禄山(707—757)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从领地幽州(今北京)起兵,十二月就攻陷洛阳。这对歌舞升平的玄宗政权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翌年六月,玄宗对防卫首都长安失去信心,带领手下仓皇向西南方向的四川逃亡。逃至长安郊外的马嵬驿,就发生了上边引用的诗歌中所描写的近卫军的反乱,杨国忠一族皆被诛杀。连杨国忠的堂妹、带来一族繁荣的杨贵妃也未能幸免。失去宠妃的玄宗皇帝心灰意冷,继续向西逃亡,太子则与玄宗分道而行,七月十二日在长安北边的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附近)即位,史称肃宗。

安禄山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谋杀,部下史思明遂掌握乱军实权。此即为后世称之为安史之乱的发端。唐军在至德二载(757)夺回长安,后与乱军围绕洛阳一进一退,直至玄宗和肃宗父子二人相继驾崩,代宗即位后的宝应二年(763),才终于平息了这次反乱。

这次叛乱对于唐王朝的打击极为沉重。唐王朝虽然之后还延续了一百四十年,时间长短与王朝建立到安史之乱基本相同,但是我们从“大唐帝国”或者“花都长安”等词语中所能联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唐代前半期的全盛时代。唐代后半期,虽然改革者接二连三粉墨登场,企图再建根基已经动摇了的帝国,他们也确实取得了不少垂死挣扎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做到帝国的完全再建,这个时期只是一个巨大恐龙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套丛书第六卷(《绚烂的世界帝国》)有详细描述,本书省略不提。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所施行的政策中被随后的朝代所继承的部分。

首先应该举出的是两税法。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实行新的税制改革,放弃了基于均田制的租庸调体系,也就是人头税的支配理念,在承认土地私有的基础上,实行以户和土地资产为主的家计单位课税,对税制进行了空前的大转换。同时,改革当时岁入决定岁出的制度,采用了完全相反的以预算岁出额决定岁入课税额的方式,实现了国家财政的健全化。这些措施和改革,被评价为从王朝体制向财政国家的质变。

官僚机构也相应得到改编和强化。但是因为没有基于某种理念进行立法,而是根据需要适当追加组织和职务,结果使得官僚机构变成一个非常臃肿复杂并充满矛盾的组织。玄宗命令编撰的《大唐六典》中的机构图,成了一纸谈论当年理想的古文书。

其次是藩镇跋扈。安禄山本人就是一个为了北部防御、从军事到民政全权掌握地方权力的节度使,他把公权力演变成个人的私权力,进而铤而走险,举兵叛乱。唐王朝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在内地也设立了藩镇,赋予类似总督的节度使、观察使巨大权力,期待他们能有效推进军事征用,促进民生安定。在叛乱镇压末期,为分解叛军,采取了允许叛军将军投降,保证其势力范围,并由其继续统治的措施。由此,全国各地都设立了藩镇。

两税法规定,所收税的三分之二留地方消费,三分之一上缴中央政府。但是有些藩镇拒绝上缴,连节度使的继承和任命都由该地军队自己决定,朝廷的统治失去权威。其中安禄山的部下投降后,被任命为节度使,统治河北三镇,实际上成了独立王国。河北三镇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魏州(今大名市)魏博军节度使。

最后,是科举官僚的抬头。官吏的登用实行笔试始于隋代,一般认为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始。但是科举制度发挥实质性作用还在唐朝后期。随着国家体制的转变,需要的人才特征也不同。科举制度选拔和提供了具有应对这些变化能力的优秀官僚。从再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立场上开展同藩镇对抗的,大都是这些科举官僚。

另外,还有很多科举考试失意后成为藩镇幕僚十分活跃的人。韩愈虽然中了科举进士科,但是没有被当时贵族把持的吏部所重用,结果只好给几个藩镇效命。诸如此类优秀人才效力于节度使的情况,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利敌行为,而且也是巨大损失。企图重整旗鼓、强化王权的皇帝们一直梦想把税收、军权、人才重新集中到中央政府。

韩愈、白居易效忠的宪宗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是盘踞在宫廷的宦官们以皇帝亲信自居,无视法律,耍弄权势,再加上官僚内部的派别争斗,所以并没有能够重新确立朝廷的权威。就在大唐帝国的内脏逐渐被病魔腐蚀的危机时期,发生了使病情急剧恶化的重大事件,这就是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

乾符二年(875)六月,呼应前年以来在山东一带活动的王仙芝,黄巢举族起义。王仙芝和黄巢都曾染手走私食盐,他们与为增加税收打击走私的唐朝政府一直存在冲突。当时正好华北一带发生旱灾和虫害,许多灾民背井离乡,流落各地。黄巢纠合流浪贫民和无赖之徒,组成大型盗贼团,自称冲天大将军,转战各地,主要抢夺财富集中的城市。

黄巢本人据传数度应试科举均遭失败,但也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古典素养的人物。起义当初,他们为掠夺财富转战各地,像蝗虫一样,吃尽一个城市再转向另一个城市。唐朝廷当然试图镇压,但是因为黄巢军没有设立根据地,采取打游击的战术,所以要捕捉和歼灭他们非常困难。

乾符六年(879)初,经由浙江、福建进入广东后,黄巢对朝廷提出,如果任命自己为节度使,就缴械投降,听命朝廷。黄巢企图成为藩镇军队,名正言顺掠夺财富。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是要解放农民的起义军。说白了,这只不过是一群失去社会信任,因自身能力不足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对社会不满分子,毫无计划没有理念地揭竿而起而已。他们也一直在寻找能被社会承认,能恢复安定生活的机会。

可是,朝廷却只给他提示了一个更低的官职。不但黄巢本人对此不满,连跟他打闹的狐朋狗党也都觉得生活不保。黄巢遂下决心放弃招降,于同年九月攻占广州城,对广州进行了彻底地破坏和掠夺,因为广州作为南海贸易的据点集中了大量财富。史书记载有超过十万人被杀。不过这个“广州大屠杀”的牺牲人数并没有明确的根据,只不过是被害者如此记忆和记录而已。

1 黄巢军进军路线(参照砺波护《冯道》中公文库版做成)

在广州把能掠夺的都掠夺一空后,实在受不了南方暑气的黄巢集团,开始向北方转移。途中虽然绕了一些远路,可是翌年十一月竟兵临洛阳,其令人惊异的进军速度,使得行动迟缓的大唐朝廷惊慌失措,无力防战。很快洛阳失守,一个月后,竟连长安也拱手相让。

黄巢集团自渡江进入江北后开始出现变化兆头。他们放弃掠夺,黄巢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开始收买民心,主张建立有别于大唐的理想国家。进攻目标直指洛阳、长安等大唐中枢城市,也与原来回避同唐军正面冲突时期完全两样。在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占领了洛阳和长安后,黄巢进入皇宫,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齐,定年号为金统。国号来自他的出身地山东,年号表示自己是继承大唐的金德王朝。

汉代以后出现的五德终始说,把改朝换代理论化。这个学说以解释森罗万象的五行思想为基础,认为各个王朝都有相对于五行的五种“德”中的某一个德,王朝更替时“德”也按一定的顺序变换。其顺序采用前汉末年的相生说,按木→火→土→金→水→木循环。汉为火德,篡夺前汉王权的王莽,篡夺后汉王权的曹丕,都自称自己的王朝是土德。灭了曹魏的晋是金德,南朝时取代东晋的宋是水德。北朝系统的唐,继承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算是土德。

这些王朝交替一般都要上演一番“禅让”的仪礼。说明天命更新是经过前朝皇帝承认的,前朝皇帝是主动让给新王帝位的。不论王莽还是曹丕,虽然实际上都有暴力的胁迫,但是表面上都表现为汉皇帝禅让三次,三次都辞退,最后实在无法才即位。

大唐帝国的后继者

但是黄巢即位并不是禅让。黄巢占领长安、入主宫殿时僖宗皇帝已经蒙尘四川。黄巢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取象征金德的年号,向内外宣布自己是大唐帝国的正统继承者。“唐”的正式国号是“大唐”,本书为了与自称“唐”的别的王朝区别,效仿先学的称呼,把这个我们都很熟悉的世界帝国按其正式国号,称之为“大唐帝国”。其实,黄巢的“齐”本来也是“大齐”。“大日本帝国”、“大韩民国”,都是效仿了中国的这种称呼的国名。

齐朝是自任大臣、将军的黄巢集团干部们与没有来得及逃离长安的大唐帝国中下级官僚组成的混合政府。当年的天补均平大将军的称号也不知道扔到哪儿去了,黄巢集团不费吹灰之力占领长安后,就寄生在虽然衰败但是并不失昔日繁华的荣光上。躲避在长安周边的大唐贵族们,被以各种借口逮捕杀害,目的显然就是掠夺他们的财产。

这期间黄巢集团因为有了固定的根据地,反倒被藩镇势力包围,经济状态日渐窘迫。金统三年(882),也就是大唐中和二年,驻屯在长安东部一百公里处的同州的朱温叛变,使得长安也陷入难保的境地。朱温本人因此立功,被大唐帝国皇帝赐名“全忠”,并被任命为节度使。但是谁能想到号称“完全忠诚”的这个家伙,后来能超过安禄山、黄巢,给了大唐帝国最后的致命一击。历史就是这么具有讽刺意味。

大唐帝国一边还有归顺大唐、被赐予皇室“李”姓的沙陀族武将李国昌之子李克用的军队。他率领全身黑衣号称“鸦军”的强悍部队,大败齐军。逃出长安的黄巢,重操旧业,像蝗虫一样在河南各地逃窜掠夺,最后在故乡附近的泰山脚下自杀身亡。朱全忠和李克用因平叛有功崭露头角,至叛乱平定后遂形成两雄争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