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逻辑
以禁军为支持基础的禅让
郭威用禅让的形式完成了对皇权的篡夺。这是华北地区继朱全忠以来相隔四十四年的又一出禅让剧。
后唐用武力手段消灭了后梁。而且后唐自称是作为大唐帝国皇家一族即位的,所以并不承认什么唐—梁革命。他们认为自己只是讨伐消灭了叛贼朱氏,所以并不是与梁朝换代。
接下来的后晋造了后唐皇帝的反,也用武力手段消灭了后唐。因为使用武力时得到友军契丹的帮助,因此他得对契丹皇帝行臣下之礼,石敬瑭登上皇帝宝座,也是受契丹皇帝的册封。所以也不能算是继承后唐的帝位。
刘知远最初作为后晋皇帝即位,后来定国名为汉,是因为他自称大汉帝国皇家后裔。这点与后唐相似。他也许想到当年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匈奴人刘渊自称再兴汉朝的故事也未可知。
这些山西军阀内部的皇权争夺战,与从汉到后梁的易姓革命形式不同。他们没有使用传统的接受前王朝的委让、无奈继承前王朝皇权这种表面上非常贵族式的空洞的禅让形式,而是采用了胜者否定前朝,再找更具有正统性的根据从而标榜自己正统的形式。这种形式,宣告了实力至上新时代的到来。但是,郭威却又复活了禅让形式。
他也是刘知远部下、山西军阀之一,但是革命前是驻守魏州的军队司令官。该地为北齐的都城,称为邺都,大唐后期设置魏博军节度使,是河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后来宋朝作为四京之一,称作北京大名府,成为对抗辽的军事基地。在这点上,后周的建国,与后唐、后晋、后汉以太原为基地的山西军阀建立情况不同。当然刘知远也认识到太原的重要性,所以他派值得信赖的自己的亲弟弟驻守。只不过这次他的儿子却被别的地方的司令官发动的军事政变要了命。
取国名为周,是因为郭威自称自己是古代周朝王族的一个分支出身。从李存勖的后唐、到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一路上溯,越找越古,到此终于找到周朝王族了。这样寻根问底,宣扬自己根红苗正,正反映了他们因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贵族出身而具有的劣等感。这一点,跟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们的心理状态特别相似(不过石敬瑭并没有自称是晋朝司马氏的后裔)。
郭威跟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山西出身的沙陀族不同,他是河北出身的汉族,自称周王室后裔。这个时期,因为战乱造成混居等原因,各民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所以汉族最重视的父系祖先,已经不能作为具有生物学上纯粹汉族DNA的证据了。但是后世史书特别强调他是汉族,明显是想构造一个连续几代的蛮族王朝统治终于结束、汉族王朝终于复兴的故事。这个现象,对随后的宋朝皇家赵氏一族也可以做同样解释。宋朝创建人赵匡胤弟兄的父亲赵弘殷是河北涿州出身,据传其祖先为战国时代赵国的王族。
在郭威进开封以前,与他敌对的刘承祐已经被杀,所以郭威能无血入城,掌握权力。想即位皇帝,最理想的是前朝禅让帝位。因此郭威选择了禅让这种形式即位。但是,与以前的禅让闹剧不同,他排演了一场更为复杂的禅让剧。他首先作为禁军司令官率军出征,在外被所率军队拥立,无奈返回都城,要求皇太后禅让。当时他并不是驻守魏州的军阀,而是担任首都防卫、保护皇帝的禁军司令官。就是说这次革命的特征是,不是以一个地方驻军,而是以禁军为支持基础。郭威在澶州被禁军将校们把一面黄旗裹到身上。黄色是皇帝之色,这面黄旗估计也应该是禁军的标志,被裹到身上,表示郭威已经成了皇帝。这说明,在禅让剧上演以前,禁军在澶州已经进行了革命。有意思的是,这一出戏,被这时作为禁军将校从头至尾实际目睹的赵匡胤九年后原模原样重演了一番。
五德终始说
禅让牵扯到王朝的“德”,就是介绍黄巢之乱时提到的五德终始说。史书记载虽不太明确,但汉、周革命时估计按五行相生说进行了德的更换。因为周、宋革命时看不到什么议论的痕迹,宋的德便被确定,可见后周确定了自己的德。从宋的火德往前推算,后周应该是木德。因此,前边的后汉应该是水德。
6 周宋帝室关系图
不过,后汉是否自己这样宣言过却并不确定。从上述王朝创建情况来看,并不一定要确定德。也许是汉、周革命时为了禅让,在汉灭亡时匆忙决定也未可知。
后周为木德,从五行德顺序上看,意味深长。因为众所周知大唐为土德,由此推算,大唐与后周之间只存在两个王朝(当然二加五等于七,理论上也是可能的,但是与史实不符)。这两个王朝为后晋和后汉,后唐正如前边所述,作为大唐中兴王朝,被定为土德。也就是说,在五德终始说的连锁上,抹杀了后梁的存在。
这种观点,直接影响到后来宋朝编纂的历史书集成《册府元龟》,该书把后梁分类到与十国同等的范畴。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是后唐的一贯主张。后周和北宋都与山西军阀政权有染,因此具有共同的历史观。我们把上述情况总结一下,就是说大唐帝国的正统性经过李克用父子的中兴,然后传给后晋、后汉、后周,最后到宋朝。
不过,另外,宋开宝七年(974)以薛居正为中心,也编纂了正史《五代史》。宋朝在自觉基本统一天下后,把华北的五个短命王朝归总一起编入正史,显示了自己绝不会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的决心和自信。同时,也令人感到他们具有能把后梁作为正统王朝客观评价的宽阔胸怀。八十年后欧阳修编纂的《五代史记》也采取了同样的立场。后世为了区别两者,称前者为“薛史”或者《旧五代史》,后者为“欧史”或者《新五代史》。创建“五代”这个朝代,是宋王朝作为大唐帝国继承王朝自我意识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