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艾灸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艾灸疗法基础知识

第一节 艾灸疗法概述

一、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

灸法是通过艾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借助经络传导,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新针灸学》云:“艾灸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现代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表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量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利用艾灸一定穴位,能使人体产生一种温和灼热的感觉。借助这种热力作用,透入人体肌肤里面而产生的刺激,可以促使血液循环通畅而收治病和保健之效。又因艾叶性温,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味芳香,有开毛窍及透肌肤作用,“艾能温通十二经脉”,加之点燃熏灸,作用尤著。所以通过艾灸就能达到治病、预防以及保健的目的。

二、艾灸疗法的功用

临床实践证明,灸疗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功效显著。由于所用灸法、灸材和施灸穴位不同,其功用也不尽相同。依据古今医家经验和笔者多年来临床体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2.温通经脉,驱散寒邪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所以,灸法具有良好的温通经络,调理气血,散寒除湿,宣痹止痛之功。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灸法为温热刺激,能够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收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灵枢·官能篇》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灸法对气血运行能起“推而上之”的引导作用。如灸百会穴就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5.回阳救逆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伤寒论》有“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及“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等条文都是热病过程中阳气虚脱的危重证候用灸法治疗的论述,可见灸法治疗疾病有回阳复脉之功。在临床上对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证候,以灸法疗之,能达回阳救逆之功。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人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彰,失其所则体弱而寿夭。灸能温阳,无病自灸,如常灸足三里、关元以及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治病保健、强身益寿、延缓衰老之功。

以上所述6种功用仅是大概而言,灸疗的功用是多方面的,而且比较复杂。如所取部位或穴位不同,灸法之异,刺激强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功用也不同;即使同一穴位,用不同的灸法,或者同一灸法,作用于不同的部位或穴位上,其功用也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情况下,也是多种功用的共同体现。所以,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三、艾灸疗法的三大作用特点

艾灸热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借助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所以,艾灸作用不是艾灸刺激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体内介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的,这就决定了艾灸的调节作用,并具有下列特点。

1.双向调节作用

艾灸可以使穴位产生兴奋或者抑制作用,适宜的艾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其效应总是使偏离正常生理状态的生理生化功能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而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即在机体功能低下的时候,艾灸能够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的时候可以使之降低,但对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艾灸的双向调节特点,为艾灸疗法无不良反应的根本。

2.整体调节作用

艾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艾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二是指艾灸对某一器官功能调节作用,为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的甚至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综合调节而实现的。

3.自限调节作用

艾灸调节有一定自限性,仅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艾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功能储备,由于艾灸治病的机制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本质上为生理调节,这就决定了艾灸调节的自限性。

四、艾灸疗法原则

1.灸疗的治疗原则

灸疗治疗原则为艾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准绳,在“论治”和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以治疗原则为指导。依据中医治疗学基本思想及艾灸治疗疾病的具体实践,可将灸疗治疗原则归纳为辨证与辨经、标本缓急、补虚泻实以及三因制宜等。

(1)辨证与辨经

针灸治疗首先须掌握辨证和辨经的关系。疾病总是表现出有关的症状和体征。证候表现于一定的部位,有虚实、寒热的不同性质,并发生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这些病位、病性、病程,均成为辨证的主要内容。辨经,即是辨识疾病的具体部位,即为《灵枢·官能》所说的“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素问·皮部论》云:“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证候分属于阴阳经脉,阴阳经脉分为上下、手足,而手足经脉又分为左右两侧。所说的“分部”,就是根据六经皮部来分析病症部位。“病之始终”则是由疾病发展过程来分辨六经所属。辨证,可以说是以经络理论为纲来分析全身证候。外证,有部位可循;内证,有脏腑可属。上下之辨,又可以分为三焦,各就其重点所在判别其病位和病机,为循经用穴提出合理的依据。辨证要对全身证候进行全面的了解。由部位来说,要注意上与下、左与右的不同;由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说,要注意其先后的变化。不能只顾局部而忽视整体,只顾眼前而将其发展过程忽视。

(2)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根据《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标本缓急的运用原则有下列4点。

① 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症状只是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利用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将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以及病变的机制找出,归纳为某一证型,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然后,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求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② 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常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于本病,如未及时处理,标病可能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要先治标病,后治本病。

③ 缓则治本:在通常情况下,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都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

④ 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都可采用标本兼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间者并行。”指病情稳定,没有危害证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

(3)补虚泻实

《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补虚泻实为指导灸疗的基本原则。“虚”指的是人体的正气虚弱,“实”指的是邪气偏盛。邪正的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虚实是区别人体病性的两大纲领。补虚即为扶助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泻实即为驱除邪气,以利于正气的恢复。灸疗的“补虚”和“泻实”,是通过艾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实现扶正祛邪的目的。

灸法的补泻包括取穴的不同及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取穴上补虚主要是通过补其本经、补其表里经和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补”的目的。泻实,主要借助采取泻其本经、泻其表里经和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泻”的目的。在操作方法上,补法施灸,须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以补虚扶羸,温阳起陷。而泻法施灸须通过口吹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即便扫除,力促而短,以起到消散作用。

(4)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以及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① 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天内时辰的不同,各经脉气血盛衰亦有异。季节的影响、时辰的变化,有取穴的不同或者灸治方法的差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都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此外,因时制宜还应把握灸疗的有效时机,如治疗痛经通常宜在月经来临前开始治疗等。

② 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的不一样,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特点也有区别,治疗方法亦有不同选择。

③ 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等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特别是对于女性患者经期、怀孕以及产后等情况,治疗时需加以考虑。年龄不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特点亦不同,治疗时应予区别对待。

2.灸疗的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借助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均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及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艾灸处方打下基础。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通过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以及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者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十分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都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鼻病取迎香,胃病取中脘、梁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2)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依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特别是四肢肘、膝关节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者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以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在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3)随证取穴

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称为辨证取穴,指的是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依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常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失眠、自汗、盗汗、抽搐、虚脱、昏迷,对于这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治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治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治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可选取素髎、水沟等,都属随证取穴的范畴。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经常选用,如属气病的胸闷及气促等取膻中,属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等取膈俞,属筋病的筋骨酸痛等取阳陵泉,这些也都属随证取穴的范畴。上述取穴原则在临床上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常相互配合应用。例如,治疗哮喘实证,可选取膻中、尺泽、中府、列缺,取中府为近部取穴,取尺泽及列缺为远部取穴,取膻中为随证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