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乌尔里卡

他把出鞘的格拉姆剑放在两人中间。

《伏尔松萨迦》,二十七

我的故事一定忠于事实,或者至少忠于我个人记忆所及的事实,两者相去无几。事情是前不久发生的,但是我知道舞文弄墨的人喜欢添枝加叶、烘托渲染。我想谈的是我在约克市和乌尔里卡(我不知道她姓什么,也许再也不会知道了)邂逅的经过。时间只包括一个夜晚和一个上午。

我原可以无伤大雅地说,我是在约克市的五修女院初次见到她的(那里彩色玻璃拼镶的长窗气象万千,连克伦威尔时代反对圣像崇拜的人都妥为保护),但事实是我们是在城外的北方旅店的小厅里相识的。当时人不多,她背朝着我。有人端一杯酒给她,她谢绝了。

“我拥护女权运动,”她说。“我不想模仿男人。男人的烟酒叫我讨厌。”

她想用这句话表现自己的机敏,我猜决不是第一次这么说。后来我明白她并不是那样的人,不过我们并不是永远言如其人的。

她说她去参观博物馆时已过了开馆时间,但馆里的人听说她是挪威人,还是放她进去了。

在座有一个人说:

“约克市并不是第一次有挪威人。”

“一点不错,”她说。“英格兰本来是我们的,后来丧失了,如果说人们能有什么而又能丧失的话。”

那时候,我才注意打量她。威廉·布莱克[1]有一句诗谈到婉顺如银、火炽如金的少女,但是乌尔里卡身上却有婉顺的金。她身材高挑轻盈,冰肌玉骨,眼睛浅灰色。除了容貌之外,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她那种恬静而神秘的气质。她动辄嫣然一笑,但笑容却使她更显得冷漠。她一身着黑,这在北部地区比较罕见,因为那里的人总喜欢用鲜艳的颜色给灰暗的环境增添一些欢快。她说的英语清晰准确,稍稍加重了卷舌音。我不善于观察,这些细节是逐渐发现的。

有人给我们作了介绍。我告诉她,我是波哥大安第斯大学的教授。还说我是哥伦比亚人。

她沉思地问我:

“作为哥伦比亚人是什么含义?”

“我不知道,”我说。“那是证明文件的问题。”

“正如我是挪威人一样,”她同意说。

那晚还说什么,我记不清了。第二天,我很早就下楼去餐厅。夜里下过雪,窗外白茫茫的一片,荒山野岭全给盖没。餐厅里没有别人。乌尔里卡招呼我和她同桌坐。她说她喜欢一个人出去散步。

我记起叔本华一句开玩笑的话,搭腔说:

“我也是这样。我们不妨一起出去走走。”

我们踩着新雪,离开了旅店。外面阒无一人。我提出到河下游的雷神门去,有几英里路。我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了乌尔里卡;除了她,我不希望同任何人在一起。

我突然听到远处有狼嗥叫。我生平没有听过狼嗥,但是我知道那是狼。乌尔里卡却若无其事。

过一会儿,她仿佛自言自语地说:

“我昨天在约克礼拜堂看到的几把破剑,比奥斯陆博物馆里的大船更使我激动。”

我们的路线是错开的。乌尔里卡当天下午去伦敦,我去爱丁堡。

“德·昆西在伦敦的茫茫人海寻找他的安娜,”乌尔里卡对我说。“我将在牛津街重循他的脚步。”

“德·昆西停止了寻找,”我回说。“我却无休无止,寻找到如今。”

“也许你已经找到她了,”她低声说。

我福至心灵,知道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对我来说并不受到禁止,我便吻了她的嘴和眼睛。她温柔而坚定地推开我,然后痛快地说:

“到了雷神门的客栈我就随你摆布。现在我请求你别碰我。还是这样好。”

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独身男人,应许的情爱是已经不存奢望的礼物。这一奇迹当然有权利提出条件。我想起自己在波帕扬的青年时期和得克萨斯一个姑娘,她像乌尔里卡一样白皙苗条,不过拒绝了我的爱情。

我没有自讨没趣问她是不是爱我。我知道自己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次艳遇对我也许是最后一次,对那个光彩照人的、易卜生[2]的坚定信徒却是许多次中间的一次罢了。

我们手挽手继续走去。

“这一切像是梦,”我说。“而我从不梦想。”

“就像神话里的那个国王,”乌尔里卡说。“他在巫师使他睡在猪圈里之前也不做梦。”

过一会儿,她又说:

“仔细听。一只鸟快叫了。”

不久我们果然听到了鸟叫。

“这一带的人,”我说,“认为快死的人能未卜先知。”

“那我就是快死的人,”她回说。

我吃惊地瞅着她。

“我们穿树林抄近路吧,”我催促她。“可以快一点到雷神门。”

“树林里太危险,”她说。

我们还是在荒原上行走。

“我希望这一时刻能永远持续下去,”我喃喃地说。

“‘永远’这个词是不准男人们说的,”乌尔里卡十分肯定地说。为了冲淡强调的语气,她请我把名字再说一遍,因为第一次没有听清楚。

“哈维尔·奥塔罗拉,”我告诉她。

她试着说一遍,可是不成。我念乌尔里卡这个名字也念不好。

“我还是管你叫西古尔德吧,”她微微一笑说。

“行,我就是西古尔德,”我答道。“那你是布伦希尔特。”[3]

她放慢了脚步。

“你知道那个萨迦的故事吗?”我问道。

“当然啦,”她说。“一个悲惨的故事,后来被德国人用他们的尼伯龙人的传说搞糟了。”

我不想争辩,回说:

“布伦希尔特,你走路的样子像是在床上放一把剑挡开西古尔德。”

我们突然发现客栈已在面前。它同另一家旅店一样也叫北方旅店,并不使我感到意外。

乌尔里卡在楼梯高处朝我嚷道:

“你不是听到了狼嗥吗?英国早已没有狼了。快点上来。”

我到了楼上,发现墙上按威廉·莫里斯[4]风格糊了深红色的壁纸,有水果和禽鸟交织的图案。乌尔里卡先进了房间。房间幽暗低矮,屋顶是尖塔形的,向两边倾斜。期待中的床铺反映在一面模糊的镜子里,抛光的桃花心木使我想起《圣经》里的镜子。乌尔里卡已经脱掉衣服。她呼唤我的真名字,哈维尔。我觉得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家具和镜子都不复存在。我们两人中间没有钢剑相隔。时间像沙漏里的沙粒那样流逝。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乌尔里卡肉体的形象。

注释:

[1]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诗人、版画家。诗作有《诗的素描》、《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布莱克擅长铜版画,常根据自己所写的诗歌内容制成版画,并曾为但丁等人的作品绘制插图。

[2]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挪威剧作家,写了《培尔·金特》、《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二十六部剧本。《玩偶之家》提出了妇女地位的社会问题。

[3]西古尔德和布伦希尔特,都是北欧传说《伏尔松萨迦》中的人物,订有婚约。《伏尔松萨迦》与日耳曼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颇有相似之处。

[4]William Morris(1834—1896),英国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师、工艺美术运动改良者,在家具、挂毯、壁纸、布料花纹以及书籍装帧设计的改进上,有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