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一代雄主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经历了隋末的战乱和唐初的宫廷政变,深知做皇帝不容易,需要靠众大臣的辅佐。而大臣是否用心协助,要看他们敢不敢谏言。所以,他在位期间,鼓励大家谏言,并虚心听取,这为开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初李世民刚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就鼓励百官为治理国家大胆谏言。登基之后,他专门下诏,再次鼓励文武官员谏言。最开始,唐太宗在上朝的时候十分威严,因此大臣们都比较怕他,上书时都很注意言辞,不太敢针砭时弊。有人把这种现象告诉了唐太宗,他意识到问题后,马上改变态度,上朝时和颜悦色,私下里也诚恳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他对上书和提意见的人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以后又多次表示,即使说的不对,也绝不追究。从那之后,大臣们不再有顾虑,纷纷上书,一时间奏折堆积如山。不过唐太宗一点都没嫌多,对每一封奏折都很重视,有时候看不完便贴在墙上,出入的时候看,经常处理朝政到三更半夜。
唐太宗鼓励直言进谏,但并不是谏官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广开言路之后,一次有人利用进言的机会诬告忠良,最终被他识破。一位言官跟魏征闹了矛盾,就找了几个同伙一起用匿名信上书诬告魏征,说他结党营私,蓄谋造反。唐太宗调查了之后,发现魏征是被冤枉的,于是说:“那些小人趁进言的机会诽谤他人,离间君主和贤臣,这并非什么利国利民的事情,要是以后再被我发现这样的事情,我会按照诽谤别人的罪名,按法处理。”他同时下令以后禁止写匿名信,并说:“匿名信这股风气要是开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唐太宗用人注重才能。陈君宾是邓州刺史,当时战乱刚过,加上水灾、旱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就连官府的粮仓很多都是空的。陈君宾上任之后,带领人民大力恢复生产。第二年,很多地区发生涝灾,而唯独邓州没有什么大损失,因为陈君宾早就有所防备,派人进行了提前抢收。邻近的州因为受灾,没有收成,灾民纷纷逃到邓州讨饭。陈君宾组织当地的官员和富户开仓放粮,帮助其他各州的百姓渡过难关。唐太宗得知这件事后,立即下诏奖励陈君宾,并让人给他记功。
洛州司马贾敦颐被捉拿下狱,原因是他管辖的地区没有收够当年的税租。因为他在担任洛州司马之前还曾在好几个地方任职,所以唐太宗对他有印象。经过调查,唐太宗发现他之前名声很好,是个清廉的官员,于是想要保释他出来。不料,刑部尚书坚持依法办事,不打算释放贾敦颐。唐太宗亲自为他求情,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以前是个清廉的官员,深受百姓爱戴,这次确实事出有因,怎么能因为一点小的错误就毁掉这样一位优秀的官员呢?”就这样,贾敦颐被赦免,官复原职。
唐太宗用人同时注重德行。他曾对左右大臣说:“用人必须以德行和学识为本,选拔人才要谨慎,不可随意用人。如果你用了一个贤能,那么别的贤能也会被吸引来;如果你用了一个小人,跟着来的就是小人了。”特别是对于地方官的选拔,唐太宗尤为重视其德行。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身居宫中,能听到和看到的事情很有限,听到的百姓心声都是通过地方上的都督和刺史传达的,所以,这些地方官是国家统治的中坚力量,一定要选对人才行。”为了选出好的都督和刺史,唐太宗命人把现任都督和刺史及候补官吏的名字都写在自己卧室的屏风上,每天进出的时候都能看见。每当有哪个地方官犯错误或者立功,他都在屏风上那人的名字边上记下来,用来做任命的参考。
为了更好地考察地方政府,唐太宗还会不定期派遣大臣到各地进行考察。唐太宗有时候会要求这些钦差大臣微服私访,这样就掌握了地方政府在百姓心中的真实印象,然后根据这些评价来奖善除恶,很多作恶多端的官吏被治罪,同时很多清廉的官吏得到提拔和重用。
在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时,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常说:“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唐太宗把举贤纳谏、广罗人才看成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他选拔人才看的不是资历深浅,不是出身高低,也不是和自己关系好坏,而是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德有才。
马周在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食客。当时唐太宗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唐太宗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唐太宗非常高兴,准备重赏常何,常何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陛下要赏就赏他吧。”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轿子,也没有马车,所以迟迟不到,但是唐太宗坚持等他,等了很久终于等到。马周到了之后,唐太宗与他谈得很高兴,当即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
马周为人聪明,又博学多才,了解国家大事,他提出的建议每次都让唐太宗很满意。唐太宗有一次对大臣们说:“马周要是很长时间不上奏,朕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贞观十八年,马周官升中书令,兼职太子左庶子。后来马周因为处事得当,得到众人的赞赏,又被升任为吏部尚书。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者说:“马周处事果断,考虑周全,评价他人的时候直言不讳,朕对他非常满意。”
为了发掘和召集到更多的人才,唐太宗还推广、完善了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成了唐朝的定制,并被后世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清末才取消。唐太宗看着第一批参加科举考试的各地举子们鱼贯进入考场时,哈哈大笑说:“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落到我的手里了。”
由于唐太宗求贤纳才、知人善任,因此在贞观时期,大量的优秀人才到朝中为官,一个个兢兢业业,为国家建设竭尽全力,最终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唐太宗作为求贤纳谏、克己恤民的明君,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异常醒目,并被后世极力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