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好,五脏六腑才和谐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
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司其职又互相合作、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因此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中,肝脏是像将军一样的器官,谋略由此而出。
中医上还经常用“五脏之贼”来形容肝脏,意思是说,肝脏受损也会牵连其他脏器生病。由此可见,维护好肝脏健康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肝与心:肝血充足心才安
心为五脏之首,中医称心为“君主之官”,心肝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心主血脉,肝藏血
肝脏所藏的血液,经由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五脏的正常活动。心脏行血功能正常的情形下,血流顺畅,肝脏才有所藏。肝脏藏血充盈,能够自如调节血量,心脏才有所主。
心藏神,肝主疏泄
心藏神,统管精神、思维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心理活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若心肝功能失调,情志就会出现异常,发生心悸、心烦、失眠等症状。
肝脾相连:肝脾失和则气血不足
《黄帝内经》称脾为“仓廪之官”,负责补充身体的能量,与肝相互为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肝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在血液方面
只有脾气健旺、生血有源,肝才有所藏,肝血才会充足。肝血充足便可以正常疏泄,反过来促进脾气运化,发挥脾统血的功效。
肝血有赖于脾的滋生。脾气健运,生血有源,或统血不溢于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气虚弱,生血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致肝血不足,最终形成肝脾两虚。
在消化方面
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果肝气疏泄功能不佳,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受到影响,会导致食物无法消化吸收。
肝肺同治:清肝肺自安
肺主肃降,《黄帝内经》中称肺为“相傅之官”,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血的升降运行方面。
肝肺相和,人体气机才能正常运行
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其气以下行清肃为顺。肝气主升发,肺气主肃降。肝升肺才能降,肺降肝才能升,肝肺安和,升降得宜,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才能得以保证。
肝肺协调,人体气血正常运行
肝藏血,调节人体血量;肺主气,掌管一身之气。肺主气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血的滋养,肝向全身各处输送血液需要气的推动。所以,肺与肝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如果肝肺功能失调,就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通。
肝肾同源:养肝就是养肾
中医上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说。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
肝与肾主要是藏血与藏精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
肝肾受损会引发哪些疾病
如果肝血不足会引起肾精亏损,同样如果肾精亏损也会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昏、目眩、耳鸣、腰酸等问题。
肝与胆:相表里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五脏六腑中脏属里,腑属表,一脏对应一腑,肝与胆互为表里,关系非常密切。胆位于肝叶之间,在生理方面互相影响,在情志方面,肝主谋略,胆主决断。
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会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肝与胆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有肝胆同病的关系,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引起肝脏乃至全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