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普林斯顿大学的回信
人物1:王津程(以下简称王),本科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后赴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23,电子、电气、通讯类专业排名第7)攻读电子工程硕士。在他大学三年级暑假时我们第一次对话。
我:“现在在哪个学校读书?”
王:“陕西科技大学,在西安,听说过吗?”
我:“呵呵,不太熟,你们学校出国的人很少。在读什么专业呢?”
王:“自动化,属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我:“为什么要去美国?”
王:“实现读名校的梦想。高考发挥失常一直是我的遗憾,过去3年我活得很苦,别的同学打游戏、谈恋爱时我都在拼命学习,希望明年毕业时能去美国读研究生。”
我:“以前了解过哪些学校?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教授?”
王:“我只关注过最牛的那些学校,比如斯坦福大学,它的电子工程系有16个研究方向,10个研究中心。之前我还与其中一位教授用电子邮件联系过。”
我:“对哪个方向最感兴趣?”
王:“生物工程,研究医疗器械。”
我:“做过相关的科研项目吗?”
王:“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一个,上学期跟同学一起做了条机器蛇——七关节联动,关节处接有步进电机和可编程逻辑芯片,用嵌入式系统实现运动程序控制。”
我:“做科研项目的经验有点少。斯坦福的生物医学工程组(Biomedical Devices and Bioimaging)由王善祥教授领导,他本科毕业于中科大,1993年拿到卡梅的博士学位。这个组还有另外两名华人,一个博后和一个清华毕业的博士生。进去的难度很大,你还有没有其他感兴趣的学校?”
王:“卡梅(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西北大学、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密歇根大学也都非常好,不知道录取的胜算有多大?”
我:“胜算是有的,不过还得加上一个南加州大学才靠谱。去年有个学生跟你很像,他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现在卡梅的电子工程系读硕士,回头我介绍你们认识。他在大三的时候曾协助一位清华的博士做了一篇关于激光的论文,上了科学引文索引(SCI)检索;虽然没有其他的科研经历,但我们抓住了这一个点,最终也拿到了卡梅和南加的录取。”
……
人物2:简阳(以下简称简),上海人,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科学实验班,放弃了清华直博的机会,申请美国名校的计算机博士项目,已经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加全额奖学金,在他大学三年级暑假时我们第一次对话。
……
简:“‘姚班’是清华内部的俗称,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主导创办,全名叫‘计算机系软件科学实验班’,我是2007年考入的。”
我:“上过姚先生的课吗?”
简:“上过,但想要得到他的推荐信可不容易。”
我:“你们这一届出国的人不少,肯定有很多人找他,会有机会的。能简要描述一下你的科研经历吗?”
简:“好的,我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在刘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活动,第1年的研究重点是网络安全中涉及的深度包检测问题,然后参与了美国西北大学陈老师主导的一个工程项目。最近1年多,我开始关注网络中的其他前沿领域,包括网络测量、域间路由协议、节能路由协议等。”
我:“这些科研项目有形成论文吗?”
简:“有,我已经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2篇,其中一作5篇,二作4篇,还参与了一篇发表在美国计算机协会数据通信专业组(SIGCOMM)会议上的论文。上个月学校派我参加在南非召开的2010年全球通信大会(IEEE ICC 2010),作了两篇论文的演讲。”
我:“成果丰硕啊!你是我遇到过的发论文最多也最有质量的本科生。”
简:“其实写论文是有方法可循的,呵呵。”
……
我:“将来打算深入研究哪个分支呢?对‘操作系统’有兴趣吗?”
简:“太难了,语言和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最难的两块,不敢碰。”
我:“人工智能呢?”
简:“还可以,虽然在工业界比较冷淡了,但网络方面的人工智能应用还是比较热门的。”
我:“以前读过很多会议论文吧?”
简:“是的。”
我:“有比较佩服的教授吗?暑假期间我们就要试着和他们套磁了。”
简:“嗯,西北大学的陈焰教授就可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本来有一位教授非常好,但听说最近下海捞钱去了。”
我:“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有两个华人做网络很牛,章寅和丘莉莉,两人原来都是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博士,现都在奥斯汀任副教授。据说是夫妇,我们可以发信联系一下。”
……
人物3:江浩(以下简称江),陕西人,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现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攻读数学博士,在他大学二年级时我们第一次对话。
……
我:“为什么喜欢拓扑?大二的学生连《拓扑学》的课都没上过吧?”
江:“是的,专业课还没开;但我在图书馆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感觉有意思,很想深入地做下去。”
我:“哦?能具体说说怎么有意思吗?”
江:“这好办,师兄,我考你一道题吧!”
我:“呵呵,答出来有奖吗?我一直对拓扑比较恐惧。”
江:“师兄过谦,听过以后也可以拿这道题考别人嘛。”
我:“好吧,我使劲儿。”
江:“请问怎样能不碰蛋壳把蛋黄从一个完整的鸡蛋里取出来?”
我:“果然是典型的拓扑问题,绕过蛋壳取蛋黄在三维空间里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前我见过一个拓扑模型——克莱因瓶,如果能把蛋壳做成克莱因瓶那样,蛋黄和蛋壳的分离就不是问题了。”
江:“你的思路是对的,确实需要用四维空间的眼光去看,但是没必要利用克莱因瓶。拓扑学里面有个基本的表述,‘S(n)在S(n+1)里面只有唯一的嵌入方式(同痕意义下),也就是标准的嵌入,它是一个D(n+1)的边界,所以是平凡的’。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任何n维空间里的结在n+1维空间里面都能解开。”
我:“你的意思是说,三维空间里封闭的蛋壳实际上只是四维空间里的一个边界,在第四维度上面,蛋黄是自由的,蛋壳封不住蛋黄,对吧?如果我把时间看做第四维度的话,今天这个鸡蛋里的蛋黄其实只是明天或者后天或者以后其他任何时间点的蛋黄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的映射。今天的完整蛋壳和明天鸡蛋打碎以后的蛋黄本来就是分离的。”
江:“师兄聪慧。”
我:“师弟过奖!”
江:“我想毕业后去美国读博,那里的数学大牛很多,最近拿到菲尔兹奖的陶哲轩(Terence Chi-Shen Tao)也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书了,跟他们一起共事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
我:“看来师大数学系的‘四大金刚’满足不了你了。国外的大牛你可以多关注一下,看一看他们的文献,最好能针对学术问题做下讨论。最近我发现有一个高手艾瑞克 • 鲍博森(Eric Babson)刚转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教授,他是1993年从麻省理工毕业的,在拓扑方面的研究超强。还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高弗雷 • 麦斯(Geoffrey Mess),他是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在低维度拓扑方面很有研究。”
江:“好的,我去搜一些他们的文献看看。谢谢你的建议。”
我:“谢谢你的鸡蛋。”
……
王津程、简阳和江浩是三个优秀的学生,每次和他们对话我都记忆深刻,尽管这样的对话在我的工作中经常发生。留学咨询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和人谈话——在谈话中判断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了解他的过去和现在,从而给出学习和留学申请的建议。每当我感觉对话的时候就像滑雪一样爽或者像跑在跑步机上一样累时,基本确定对面坐的就是青年才俊。
王津程、简阳和江浩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年轻,比如热爱所学的专业、向往美国的科研环境等。但本章要讨论的,是他们明显高于同班同学、高于大部分同龄人,甚至高于很多前辈的眼界。
他们知道的太多——指导普通学生的那些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我不得不在脑子里开一台挖土机使劲挖出数据来满足他们的发问。
王津程在收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录取后专程从西安来到北京的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那天他有些无奈地对我说:“当我告诉老师和考研的同学们我要去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硕时,他们竟然不知道这所学校!”
内陆大学生和老师的眼界让我汗颜,一个学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的人如果不知道卡内基梅隆大学,就像一个网络工程师不知道雅虎、一个做投行的人不知道中金、一个在北京律所混的人不知道金杜。
环境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向我咨询的学生中有不少是二本院校或者一本非名牌高校的学生,我发现他们内心普遍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高考的分流好像给他们贴上了一个尴尬的标签——“我不如名牌大学的学生”,或者“我本来应该上名牌大学的”。大部分人认为只有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人生才可以翻盘。于是大学的美好光阴集中消耗在了政治、英语和考研专业课书本上面,而真正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和成年人需要具备的眼界、自信与批判思维却遭到了冷落。
这些非名牌的大多数,往往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才会慢慢扭转对于“名牌”大学的盲目崇拜或者恐惧——他们在工作中跑赢了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或者见多了“名牌”但不优秀的人。
幸运的是,总有一些非名牌院校的青年,能够不卑不亢、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奋斗。他们挣扎着、努力看到老师和同学的目光之外,早早地撕掉了“名牌”与“非名牌”的标签,在人生的后半段赛跑中后来居上。比如本科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的王津程,并没有像身边的同学那样认为清华、上海交大或者北航有多么了不起,他脚踏实地地做项目、读文献,在本质上提升自己,最终拿到了绝大部分清华、上海交大或者北航的学生都拿不到的卡梅的录取通知书。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简阳,他虽然只是大三的学生,但对于网络技术的看法已经在很多博士生的水平之上。清华大学要求博士生在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时至少应在核心刊物、国外刊物、国际会议上发表或被录用4篇论文,而简阳已经发表了12篇国际会议论文。他在学校经常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讲座,还因投稿的论文被收录而受邀去国外参加国际会议,看到了业内最前沿的科研动态。
在同国外的博士生导师联系时,简阳的专业水准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比如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珍妮弗(Jennifer)教授在收到简阳的第一封套磁邮件时回信写道:
Yang,
Hi, great to hear from you. My recen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enterprise and data center networks, though I still have a few ongoing projects related to interdomain routing as well. I've been interested in ways to make enterprise and data center networks easier to manage, and how to design networks that support geo-replicated services through load balancing and new networking architectures. I generally like research that addresses an important,practically-motivated problem, and either brings interesting theoretical techniques to bear on the problem (e.g., optimization theory, game theory, crypto,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or involves designing and building a real system, or both. I work pretty closely with companies (Google, Intel, AT&T, Microsof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gain access to measurement data, and have a way to transfer research ideas into practice. Lately I've also been using the OpenFlow switch platform in several of my projects, and we are doing a deployment in our department network at Princeton. I collaborate with several other faculty, including Mung Chiang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Princeton), Mike Freedman (in CS at Princeton), Nick Feamster (at Georgia Tech), Nick McKeown (at Stanford), Scott Shenker (at UC Berkeley), and Matt Caesar (at UIUC).
I encourage you to consider applying to our graduate program... What kind of areas are you interested in pursuing?
——Jen
译文:
阳
你好,很高兴收到来信。我目前主要致力于企业及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同时也在从事一些域间路由的项目。我感兴趣的方向为简化企业及数据中心网络的管理操作以及通过负载平衡和构建新网络来设计支持地域复制服务的网络。总体来说,我喜欢解决重要的、跟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类问题能够带来有趣的理论上的技巧(例如:优化理论、博弈论、加密技术、算法及数据结构)或关系到设计并构建一个真实系统,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的工作与企业密切相关(谷歌、英特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微软),从而我更多地了解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获悉测量数据并获得将理论观点转化为实践的路径。近期我也一直在我的一些项目中使用开源流(OpenFlow)交换平台,目前我们在普林斯顿配置我们的部门网络。和我一起工作的教员包括Mung Chiang(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Mike Freedman(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Nick Feamster(佐治亚理工大学)、Nick McKeown(斯坦福大学)、Scott Shenk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Matt Caesar(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我建议你考虑申请我们的研究生项目,你对哪些领域比较感兴趣?
——珍
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的Brighten Godfrey教授在给简阳的回信中写道:
Hello Yang,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I agree with you that research that theoretical and algorithmic techniques can be quite powerful when applied to networking and systems design, and my group does a lot of this kind of research. For example, one of my students is using game theory to quantify how much damage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can do to a network under certain protection mechanisms. Another project in my group (just funded by the NSF) is developing protocols to route directly on flat names, rather than hierarchical IP addresses, while guaranteeing near-optimal latency and scalability. This project builds on work in compact routing theory but has to address some difficult practical challenges like developing a decentralized, dynamic protocol. I also think practical systems work can lead to interesting theoretical questions. For example, in this scalable routing project, it turns out that we can perform provably better on sparse graphs (which is the realistic case);quantifying the optimal algorithms for sparse graphs seems like a very interesting and difficult theoretical problem.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hearing more about these or other areas my group is working in, I'd be happy to discuss more.
I have found UIUC to be a great place to work on networked systems, algorithms, and theory. My students and I are collaborating with two of the algorithms professors, Sariel Har-Peled and Chandra Chekuri. We have a number of faculty interested i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networks, including Nikita Borisov, R. Srikant, Tamer Basar, and Indy Gupta, plus more generally a large and exciting systems group doing interesting work in large-scale cloud computing, parallel computing, web security and more. But most importantly there are really top-notch students here.
I strongly encourage you to apply to the Ph.D. program this fall at UIUC. I do plan to hire one more strong Ph.D. student. If you're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me specifically, there is a place in the online application where you can list my name (and other professors' names), and then I'll see your application. In the meantime,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hanks,
~Brighten
译文:
你好,阳:
谢谢你(对我们小组)的兴趣。我很赞同你提出的理论和算法技术研究在网络及系统设计中可以产生巨大作用的观点,并且我的项目组做过很多此类研究。例如,我的一名学生正在利用博弈论来量化“拒绝服务”攻击在某种保护机制下对于网络的损害程度。我的科研小组开展的另外一个项目(刚刚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目前正在开发直接经由平坦名称的协议来代替分层网络协议(IP)地址,同时确保近乎优化的等待时间及可扩展性。该项目以紧凑路由理论工作为基础,但不得不面临诸如开发分散动态协议这样的现实困难。我还认为实际的系统工作可以引发有趣的理论问题。例如,在这个可扩展路由项目中,结果表明在稀疏图上我们明显做得更好(现实中的例子);量化稀疏图的最优算法似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难题。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我的科研小组在上述或其他领域的情况,我很乐意进行深层探讨。
我认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从事网络系统、算法及理论研究的地方。我和我的学生们正在与两名算法方面的教授合作,他们是Sariel Har-Peled和Chandra Chekuri。我们的教员中有很多人都对网络的理论方面感兴趣,包括Nikita Borisov, R. Srikant, Tamer Basar, Indy Gupta,另有一个很大的富有激情的系统团队在从事有趣的大型云计算、并行计算、网站安全及其他工作。最重要的是,这里汇集了真正的顶尖学生。
我强烈建议你申请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今年秋天的博士项目。我确实打算再多吸纳一名有实力的博士生。如果你对和我一起工作感兴趣,在网申系统中有一个特别的位置可以写上我的名字(和其他教授的名字),这样我就能看到你的申请。同时,欢迎你向我提问。
谢谢,
~Brighten
西北大学的陈教授给简阳的回信让人更加振奋:
Yang,
You dida great job on your research. I'd be more than happy to take you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our group in NU. And we can talk about any conditions/concerns you have. If you want to attend other schools, I would certainly understand as well. Your publications will help you significantly. In short, i believe that you r doing very well.
——Yan
译文:
阳,
你的研究工作做得非常棒。如果你希望加入西北大学的科研小组,我非常乐意录取你。我们可以接着讨论一下你(来西北大学)需要的条件和怀有的顾虑。如果你想加入其他学校,我也会非常理解。你发的论文会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我认为你做得非常出色。
焰
简阳已经可以同那些做了几十年研究的教授讨论学术问题,这是个良性循环,他和前辈们谈得越多,在眼界和思想方面就会提升得越快,更能够接近并超越前人。
每个看到简阳的简历或者和他交谈过的人都知道他很优秀,但他为什么优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取得了很多同龄人达不到的成果,同龄的或年长的人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都能从他那了解到一些新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人们能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优秀的人总能看到平凡的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境界。
江浩的特点在于他能理解多数同龄人不能理解或者还关注不到的问题,虽然他早就去了美国加州,但我一直记着他的鸡蛋问题,并经常拿出来考问一下别人。
有一次坐火车,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给一群小女孩讲笑话,我仿佛看到了第二个江浩:
在《西游记》里面沙和尚说得最多的三句话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哈哈哈,第一句是“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第二句是“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第三句是,哈哈哈,“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啦”!
……
一只老虎蹲在草地上拉屎,它看到小白兔路过,就叫住了兔子,“小白兔,你说我们哺乳动物的毛上要是沾上屎会怎么样”?小白兔莫名其妙地说:“没事的,应该不会怎么样。您真爱干净!”老虎说:“‘嗯,我也觉得不会怎么样。”然后老虎抓起小白兔在屁股上使劲擦了几下,走了。
……
当一个7岁的孩子能够玩味这些笑话时,你是不是有种想和他说话、要培养他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