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拥有学识不代表拥有临床智慧
本书内容主要是关于医学的信息、缺陷、不确定性及其未来。1995年秋,当我开始进入医学院学习时,课程的设置与医学这一学科的要求高度一致:我学习了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年的学习结束时,我能列出面部神经的5个分支,以及某些身体部位的名称——有一些身体部位我从前竟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对于真正的医学,我感到自己已经准备充分,跃跃欲试。
但是,随着我的医学训练逐渐进阶——从一名实习学生,而后成为一名实习医生,再到肿瘤学研究员,到最后成为一名治疗癌症患者的主治医师——我发现我缺失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的,我需要细胞生物学的规则指引我理解一些现象的内在原因。例如:为什么血小板输注到大多数患者体内只能维持两周(因为血小板在人体内只能存活大约两周);解剖学帮助我回想起为什么一位男士在手术过程中醒来而下半身仍是麻痹的(因为供应脊髓下方的一支特殊的动脉被血块堵塞了,导致脊髓“中风”,麻痹并非因大脑而起);一个药理学的方程式提醒我为什么一种抗生素一天要服用4次,而与它分子式相近的另一种药物每天只能服用1次(因为两种化学物质在人体内的分解速度不一样)。
我很快就意识到,上面所述的这些信息能够在书中或网上查到。我真正缺失的信息是,有了那些信息之后我们要做些什么,尤其是在数据不完备、不全面或者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一位40岁的女性身患急性白血病,其健康每况愈下,为她进行骨髓移植是否恰当?初看起来,教科书和已发布的临床试验能为你提供一个答案。在这样的例子中,标准的想法是不应该对健康状况快速衰退的患者进行骨髓移植。但是,针对之前提到的那位女性和她的病况,如果这一答案在这个特殊的关头并不适用于她,又该怎么办呢?万一是白血病本身导致健康状况快速衰退,那该怎么办呢?如果女士询问起对她病情的预判,我当然可以借鉴临床试验的结果告诉她成活率是多少,但万一她是个特例呢?
我所接受的医学教育教会我很多事实,却没教会我如何了解事实之外的游离地带。我能够写出一篇视觉生理学的论文,却没办法看穿一位男士为自己虚构的故事——该男士患有严重的肺部疾病,想要开一些“家庭用氧”,但他因为想要掩饰自己无家可归的尴尬而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地址(第二天一早,我接到配送3罐氧气的那个公司打来的电话,对方很生气,因为配送地址竟然是波士顿一家售卖汽车零件的临街商店)。
我从未想到医学竟是这样一个毫无规律可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曾想过,是否生硬地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疾病的名称和化学反应的名称——比如系带、耳炎、酵解——只是医生发明的一种机制,以此来保卫自己,抵御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其他许多不可知的领域。大量的事实模糊了一个层次更深且更重要的问题:学识(确定的、固定的、完备的、具体的)和临床智慧(不确定的、易变的、不完备的、抽象的)二者之间的协调。
以写此书的方式,我开始探寻能够引导我在知识的这两个不同领域(学识与临床智慧)间协调的工具。正如我下面会讲到,我总结的3个法则正是关于医学的不确定性、不精准性及不全面性。这3个法则对于所有具备前述3种特性的学科同样适用,这些是关于“不完美”的3个法则。
本书中讲述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但我将人物的名字和身份改变了,并修改了场景和诊断。书中出现的对话并不是逐字记录下来的,而是我凭借自己的记忆释义出来的。我也改动了情境、检测和临床试验,以维护患者和医生的匿名隐私权。
在那本“伪装”成儿童图书的哲学专著——《哈利·波特》中,魔法教师问年幼的魔法训练生赫敏·格兰杰是否想要学习魔法的法则,以便将来以魔法为业。“不!”格兰杰小姐说。她想要学习掌握魔法的法则,这样,她就能为世界做点好事。对于赫敏·格兰杰来说,魔法法则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魔法永垂不朽,它们是作为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而存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