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大清大全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81/827981/b_827981.jpg)
14.雍正溺佛
(1)颁佛学谕旨
雍正十一年(1733年),天下已出现了太平景象,这时,雍正又开始多次颁布有关佛学方面的谕旨,大肆宣传儒、释、道,三教本是同一起源的理论,并给王公大臣们讲经说法,这真算得上一大奇观。
雍正从少年时就喜欢阅读佛教经典。在成年后,更是认真从事研究讨论,与僧人有很密切的交往,与他交往较多的有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迦陵性音、弘素等人。
康熙五十一年、五十二年(1712、1713年),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皇帝在王府举行法会,进行了“坐七”等活动,和章嘉活佛、迦陵性音一起讨论,演说佛法,在章嘉的指导下,通过了“三关”,他自己认为“明白了三身四智的道理,达到了物我一如本空的境界,真是快慰平生”。他的修行受到了章嘉的称赞,认为他已修成了正果。
雍正自谓是不穿僧服的野僧,垂裳而治,胜过那些遁入空门的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当群臣正庆贺“黄河清”时,蒙古王公进觐朝贺,并建议诵经祈福。雍正说:过去蒙古地区因做佛事而人畜兴旺,是受我之赐,“朕亦即是释主”。不但允许,还要给以资助。在这里他已不是一般地将自己比作佛徒,而是自称教主。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在宫中举行法会,召集全国有学行的僧人参加。雍正不仅亲自说法,还收了14名门徒。
这些人是爱月居士庄亲王允禄,自得居士果亲王允礼,长春居士宝亲王弘历,旭日居士和亲王弘昼,如心居士多罗平郡王福彭,坦然居士大学士鄂尔泰,澄怀居士大学士张廷玉,得意居士左都御史张照,文觉禅师元信雪鸿,悟修禅师明楚楚云、妙正真人娄近垣,僧超善超水,僧超鼎玉铉,僧超盛如川。包括8个俗家弟子,5个和尚和一个道士。
皇帝、王公、群臣、道士、和尚以这种方式郑重地坐而论道,古往今来,可能只此一例!
雍正曾为这件事庄重地作了记录:“朕自去腊阅宗乘之书,因选辑从上古德语录,听政余闲,尝在内廷之王大臣等言之,自春入夏,未及半载,而王大臣之能彻底洞明者遂得八人……今王大臣于半载之间,略经朕之提示,遂得如许人一时大彻,岂非法会盛事!”
后来,雍正从已经悟道的8位大臣的著述里,精心挑出他满意的,编为一集,题名为《当今法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2B0DF/4722314703872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58_0001.jpg?sign=1738850737-5BdF3RKwdjQfs93mkxC0uNxV1FL2Nwwd-0-64da858e3a2906eff361db20e0ae1ec0)
雍正帝佛装像
(2)溺佛不忘尊道
雍正谨求储位时,还非常相信武夷山道士的算命,可见其对道家是有几分信任的。
早在当皇子时,雍正便结交了不少道士,了解老氏之学,在他《藩邸集》中,便收录《赠羽士》(二首)、《群仙册》(十八首),记录了他对道家的认识和要求。
这是他的其中一首诗:
琼宇璇宫百月长,奇花瑶草总飘香。
琉璃作殿苍龙卫,云雾裁帷青乌翔。
拂露霓旌珠灿烂,御风鸾驾玉铿锵。
常将天福人间锡,奖孝褒忠佑乃方。
这分明是希望道士们存济世之心,宣传忠孝,协助君王治理国家。
继位之后的雍正,依然保持着对道家的兴趣。北京白云观,是金代所建,长春真人邱处机曾在此著书,是道家的重地。雍正与白云观道士来往颇为密切。
该观道士罗清山于雍正五年(1727年)初死去,雍正命内务府官员为他料理丧事,指示按道家礼节从优办理,又将其追封为真人,可见他们关系之密切。
雍正对道家的长生术感兴趣,但对道家虚无缥缈的传说却不十分认同。雍正相信他的办法能够治理天下,所以并不赞同道教抛弃现实人生、只求个人解脱的思想。
中国到了明清两代,儒、佛、道三教都有很大发展,在不少人眼中,儒是政治学、伦理学,佛家精密于修治心性,而道家则最适合求长生,三者是可以互补的。儒、佛、道三学共同的东西很多,雍正抓住它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说明。宣传三教合一之说,雍正确实费尽口舌,而现实中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
然而,释家和道家一个要“无生”,一个要“长生”,矛盾重重,于是,雍正借助自己的帝王身份进行调和。
他宣扬“性命无二途,仙佛无二道”,把佛道糅合在一起。
他收佛门弟子,同时却接受了妙应真人娄近垣。
他编选佛家的语录,把道家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著述也收录了进去。
他给沙门赐封号,同时也赠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神仙紫阳真人”。
他认为张伯端的《悟真篇》虽然是道家的著作,但即使在佛学中也是最上乘的。
儒家思想历来处于神圣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雍正把僧侣佛道拉在一起,是以儒助佛,把道归于佛,也含有扬佛的意思。所以雍正糅合儒、佛、道三家,其中主要的倾向还是在于提倡佛教!
雍正以帝王之尊,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力倡三教合一,究竟用意何在呢?
三教在中国历代发展中自然融汇的趋势和雍正个人专心信仰的因素姑且不论,作为一个国家最高领袖,宣传三教合一还有以下好处:
其一,佛家劝人为善,反对暴力斗争,对统治秩序的稳定非常有利。禅宗主张一切解脱都首先要从内心实现,与孔孟之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哲学相辅相成,可以缓和社会矛盾。
其二,这是统治蒙古人的需要。用喇嘛教联系、控制蒙古人,这是清朝统治者的重要国策。
其三,雍正说圣人生地,虽中外东西有别,但得到的真谛,并没有差异,这和《大义觉迷录》内主张好皇帝不分华夷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主张三教合一,也是在为满洲统治的合理性进行申辩,维护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统一。
最后,佛道在下层社会中有广大的信徒,可以充分利用。宣扬三教合一也是雍正争取底层社会支持的一种方法。
总之,雍正身为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又以解释佛教宗旨的权威自居,大量干预佛教事务,不啻于精神教主。如果假之以年,也许将要自觉走上政教合一之路的。
历史上也有不少崇教的君主,但像雍正这样“御之而不为所御”的,大概仅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