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7章 灌木部(5)

味微辛。气平。性滑涎粘。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生研或干研末。生蜜调涂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效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蔓荆子

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气味苦辛。微凉。气清味薄。阳中之阴。入手足太阳经。主治凉诸经血。益气明目。利关节及九窍。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搜肝风。散风邪。治太阳风头痛。头沉昏闷。除昏暗。止目睛内痛。及目泪出。方书主眩晕螈 。颈项强痛。腰痛挛痞。行痹着痹。并耳鼻齿病。蔓荆子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主头面风虚之证。(濒湖)蔓荆之治。何以于头目为先。盖阳气先于天表。而乃及于经脉。正所谓卫气充周。而后精专者入于脉也。

蔓荆春因旧枝而生小叶。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温之气以生。夏热之气以长。

九月结实。是因深秋凉降之气以成。其味始尝之多苦。后味之有辛。更有微凉。正其气化之应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假令自天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凉固在天之阴而降地者也。蔓荆从苦温而成于辛凉。以升天始。以降地终。夫有温升。始有凉降。而有凉降。乃以成其温升。

(阳不得阴。则阳无以化也。)东垣曰。诸阳气皆根于阴血。阴受火邪。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此味成于凉降。能凉诸经之血。不使火邪乘于阳分。且阳得阴以化。而阳道行。绎东垣数语。足以明其功用矣。世第以其辛温升散。推为风剂。孰知有妙于凉降以成其温升。

不使阳之戾气。化为风眚者乎。(凉血则阳得阴以为守。而风木之气化自平。故此味专治内风。凡方书中用疗风证。须识此义。)或曰。本经首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此凉血之故欤。

抑气也。虽水谷之悍气入卫。不能入于脉。然卫气充周。和调五脏。洒陈六腑。遂能入于脉。

是有充周之气。乃有精专者以入于营。固无二气也。然则如上主治。岂能外于温升之气乎。

第温升之气无凉降。则阳中无阴。与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者无二义。惟此味本温升之气以归凉降。有阴降而阳随之化机。故能使阳入阴中。而营气得以贯注。遂为筋骨之利。而痹者通挛者伸耳。先哲言营之机不动。则卫气不布。斯语可互为参也。(即伏虎丹之治瘫痪。拯济换骨丹之治半身不遂。茯神汤之疗心痹。小乌犀汤之治行痹。神效黄 汤蔓荆子汤苦参汤之疗着痹。有一不由于营卫之合以致其用者乎。更参苦参汤。乃治营虚卫实而肌肉不仁者。可知兹味之用。以阴而达阳。即由阳以彻阴也。)再如洁古谓其凉诸经血。又曰气清。别录言其益气。大约凉血益气。妙皆以清气为关捩子。盖其气清者。阳得阴以化。东垣所谓阳道得行。即此是气益矣。故气虚而头疼。气虚而着痹。气虚而胸次痞。率于补气中用之。不可想见其气清即气益之微义欤。至其并能化阳之戾者。以气之虚者欲补。此能清其气以达之。气之戾者欲散。此更能清其气以化之。总之于气胥益也。(观螈 一证。有牛黄散治其虚。更有胃风汤独活散治其实可见。)然则此味先入何经。乃合于凉血。以奏益气之功欤。曰。手太阳小肠受邪。蔓荆子除之。此说最当矣。夫心为火主。气者火之灵也。而小肠与之合。心不司气化。而小肠为心司气化之权。又心主血。而小肠即为血化之府。东垣所谓诸阳气根于阴血者也。况小肠经脉。上会诸阳于督。下会诸阳于任。其上而受诸阳之施化者。实下而根柢于真阴之熏蒸也。所谓小肠之邪。即病于气化不清。除小肠之邪。非即凉血而令气清。气清而令气益乎哉。彼洁古云入太阳者。固包举手足两经而言矣。

去膜。打碎用。

金樱子

四月开花白腻。夏秋结实。如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味甚涩。宜九十月半黄时采。

不尔反令人利。味酸涩。气平温。气薄味浓。阴中阳也。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凡开肠洞泻。便溺遗失。精气溢泻。以及血液妄行。寝汗不禁。皆脱也。虽云涩可待滑。收可待脱。还须裁其本。度其标。评其后先。定其缓急。(之颐) 金樱子味酸涩。木化同金化。夫木之味酸。乃阴不能遽致于阳也。金之味涩。

乃阳不得即达于阴也。是皆气化为之先。而不得流畅。故归之于味耳。然则阴阳之气俱脱者。

此缪氏。泄泻由于火热暴注。小便不禁。精气滑脱。因于阴虚火炽者。皆不宜用。

当取半黄者。干。捣末用之。世人待红熟时。取汁熬膏。味甘。全断涩味。

都失本性。大误。

金樱根 气味与子同。准绳用治阳证脱肛。下寸白虫。取东行根同糯米。水煎。空心服。神效。醋煎服。化骨硬。

木棉仁

有草木两种。交广者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叶如胡桃。实大如拳。江南淮北所种。茎弱如蔓。叶有三尖如枫。实大如桃。此种本出南番。宋末始入。取其子。去壳用仁。

气味辛热。微毒。入肝入肾。祛风湿及寒湿之药也。得地中之阳。复感秋金之气以成。

辛能散风邪。热能除寒湿。凡下部有风寒湿邪者。宜之。(仲淳)肝肾虚者。不宜用。一切阴虚火炽。痿弱。下体无力者。咸忌。(仲淳)

石南叶

生于石间向阳处。故名。叶似枇杷。叶之小者。其背无毛。光而不皱。凌冬不凋。

有二叶为花苞。二月开时如椿花。甚细碎。花罢渐生新叶。湖南北江西二浙甚多。(宗 )味辛苦。气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厥阴少阴经。五加皮为之使。恶小蓟。主益肾气内伤阴衰。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利筋骨皮毛。杀虫。逐诸风。浸酒饮。治头风。女子久服。令思男。能强肾治风痹。肾弱为要药。(濒湖)石南得火金之气。观其用当是金胜火微。止应有小毒。少阴属水。得金气之浓者。能生水。故养肾气。又肾肝在下而主筋骨。得所养则内伤阴衰自起。筋骨皮毛自利。脚弱自健也。(仲淳)同巴戟苁蓉锁阳鹿茸山萸枸杞。治肾经虚寒。精滑精冷。同白蒺藜桑叶首乌巴戟仙灵脾五加皮菟丝子威灵仙虎骨。治肝肾为风寒湿所乘。以致痹弱不能行动。小儿通睛。因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用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

石南叶凌冬不凋。具足水中之阳。观其花于春。而叶即随发。是本水中元气以畅春木生化之用者。其味辛。是木媾于金而元气得以上达也。本经所云益肾气。盖益肾中阴气。(惟益阴气。故能疗五脏邪气。除热又逐诸风。)女子久服思男者。乃阴气盛则趋阳以化也。夫阴气盛而趋阳以化。则出地之风化得其正而风眚平。阴气不足。则阳无以化而为风。

阳之微。先于治风。在中风证多用之。亦以疗热痹。若不知本于肾气具足而趋所生。只等于辛散之风剂。则失之远矣。

三四月采叶。阴干用。

南天烛

似木而类草。江左州郡多有之。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临水生者尤茂。七月开小白花。结实成簇。生青熟紫。秋中绛赤如丹。

枝叶味苦。微涩酸。气平凉。入心脾肾三经。主治止泻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却老。凡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面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

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南烛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故有轻身长年等效。

再变白之药多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仲淳)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正黑如 珠。袋盛之可适远方。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治一切风疾。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锉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渣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瓷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便同煎。

南烛子味酸甘。气平。主治变白驻颜。轻身却老。功效尤胜枝叶。牧童食之。辄止饥渴。即其验矣。

南天烛叶实。凌冬不凋。临水尤茂。是具足真阴之气者也。寒食日造青精饭。

能资阳气。是水达于木也。七月结青实。九月乃紫。是本阴中具足之真阳。由金以裕其用。

而火又达于金也。水达于木。则阴乘阳以升。火达于金。则阳御阴以降。(凡实至秋冬而紫赤者甚多。惟合于叶之染饭色青。乃为阴升阳降耳。)宜其变白却老。为修真家所须。

紫荆皮

高树柔条。春开细碎紫花。花罢叶出。至秋子熟。圆小如紫珠。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同。

味苦。气平。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通小肠活血行气。解毒消肿。散痈疽喉痹。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下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汁服)冲和膏。(杨清叟仙传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炒五两。

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炒二两。生白芷一两。木蜡炒一两。为末。用葱汤调。热敷。葱能散气血。得热则行也。疮不甚热者。酒调之。痛甚者。筋不伸者。加乳香。此方温平。不偏寒热。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精。动血止风。拔骨中毒。去痹湿气。赤芍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消肿散血。(同独活能破石肿坚硬)白芷乃金之精。生肌止痛。盖血破则不硬。血动则不壅。血生则不死。血散则不凝。数者合而奏效乃神也。上方以菖蒲换木蜡。并治偏正头风肿痛并眼痛。敷法同。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每用酒化服一丸。鹤膝风挛。紫荆皮三钱。老酒煎服。日二次。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治。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也。

紫荆木皮花实皆紫。其入营而效用可知。第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其解毒者。多属苦寒。兹味活血而解毒。则非苦寒。亦非辛温。本草谓其气平。平即凉也。或者尤切于解毒之用。濒湖取蜀产味苦如胆者。以苦主涌泄故也。活血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热者。用之诚宜。

入药以川产。紫色而浓味苦如胆者。为胜。

柞木

即凿子木。可为凿柄者。心理皆白。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经冬不凋。其木及叶丫。

皆有针刺。

皮味苦酸涩。气平。性善达下。主利窍。治黄胆。(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难产催生。疗鼠 。黄胆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燥湿。微寒除热。下走利窍。则湿热皆从小便出矣。同鱼鳔人参千里马(草鞋底当脚跟剪切草)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圣药。难产催生。柞木饮。不拘横生倒产。胎死腹中。屡效。用大柞木枝一尺。洗净。大甘草五寸。并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砂瓶内。三重纸封紧。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坐草时。温饮一小盏。便觉下体开豁。如渴。又饮一盏至三四盏。下重便生。更无诸苦。

切不叶主治肿毒痈疽。柞木饮。治诸般痈肿发背。用干柞木叶干荷叶中心干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各四两。细锉。每用半两。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脓血自渐干涸。未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饮食毒物。

鬼箭羽

又名卫矛。齐言箭羽为卫。是物干有直羽。若矛刃自卫之状。而燔之遣祟。故名。生山石间。小株成丛。嫩条上有羽如箭。

味苦酸涩。气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治中恶腹痛。妇人血气大效。通月经。破症结。止崩带。杀腹脏虫。及产后血绞腹痛。古方治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汤。又卒暴心痛。忽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之。(颂)凡妇人产后血晕血结。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四物倍当归加鬼箭羽红花去胡索各一两。为末煎服。

本经鬼箭羽。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第方书治女子经闭。有牡丹皮散。而治男子胀满。有见 丸。则固非专治女子血病也。大抵其功精专于血分。女子以血为主。较之取效于男子更为切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