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左手《国富论》:“利己”的奠基之作(10)
个人的收入,有的用来购买立时享用的物品,即享即用,无补于将来。有的用来购买比较耐久的可以积累起来的物品,今日购买了,就可以减少明日的费用,或增强明日费用的效果。比如,有两个财产相等的富人,甲用大部分收入购买比较耐久的商品,而乙则主要购买即享即用的物品。结果,甲的豪华不但不断增加,而且每天的花费都可增强次日花费的效果;相反,乙的豪华却不会比开始时更好。同时,甲必将成为二人当中比较有钱的,因为他储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货物,尽管那些东西不可能值过去那么多的钱,但毕竟多少还有些价值,而乙的消费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和好处。
对个人财富有益的消费方法,对国民财富也会比较有益。富人淘汰的房屋、家具、衣服中,有一些人还可以买来用。所以,在富人一般都是这样使用钱财的时候,全体人民的一般生活状况就逐渐改善了。在一个长期富裕的国家,有的人民虽然自己没钱建造大厦,但往往占有大厦;虽然自己不能定制上等家具,但往往使用着上等家具。
尽管如此,我并不是说使用耐久物品就是善行,把钱用来请客就是恶行。当一个富人把钱用于款待朋友时,他把这些钱与朋友分享了;但是,当他把钱用于购买耐用商品时,他却把全部花费用在了自己身上。因此,后一种花费,尤其是用以购买轻浮物品、衣服和家具的装饰品、珠宝、小玩意儿,以及漂亮的玩物,常常说明这种花费不可取,是一种卑下和自私的。我只是想说,把钱花在耐久的物品上,利于有价商品的积累,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增长。同时,由于它所维持的是生产者而不是非生产者的生活,所以有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
用来获取利息的资本
我们一般把贷出取息的资产看做是出借人的资本,因为出借人总是希望借款人在归还本金的时候附带一定的利息,而这部分利息便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利润。
借款人可以将借来的资产用作资本,也可以留作直接消费。前者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可以再生产价值,同时提供利润,这样借款人就可以在无须调用其他收入便可以偿还本金。反之,后者则夺去了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结果借款人如果不利用某种其他收入便无法偿还本金,更不要说支付利息。
贷出取息的资本有时候也可能同时用于以上两种用途,但一般用于前者较多,用于后者较少。这是因为,一个借钱消费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出借人就会后悔自己的行为。谨慎的人都会乐意把钱借给前者,而讨厌借给后者。
付息贷款一般都是以货币进行的,或者是纸币,或者是金银。但借款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货币,而是其价值,或者说它能购买的货物。如果一个人借钱用来消费,那么他需要的仅仅是用资金购买的货物;如果这个人借钱进行投资,那么他就会把这笔钱用作装备劳动者进行工作所必需的工具、材料和生活资料。通过贷款,出借人仿佛把国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一定份额分配给了借债人供其使用。
由于货币只是作为一个国家进行各种贷款的工具,所以这个国家总共有多少资本可以出借并不受货币价值的支配,而是受特定部分年产物价值的支配。这部分年产物从最初生产出来的时候,便被指定作为资本,并且其所有者又不使用,因而借给他人。
这样看来,贷出资本换取利息实际上就如同出借人将一部分年产物转让给借款人。作为回报,借款人必须在借用期内,每年把较小部分的年产品转让给出借人,作为利息。当借期结束时,他又将与预先转让给自己的等量的年产物归还出借人,我们称之为归还本金。
一个国家的总资本增加了,即被指定用作补偿资本的年生产物增加了,取息贷款的资本也会随之增加,但其利息反而会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除了使物品市价随物品数量增加而降低的一般原因,还有两个特殊原因:
第一,一个国家的资本增加了,竞争就会更加激烈,从而导致投资的利润减少。这样一来,贷款投资的人就会减少,就会导致贷款人偿付的利息降低。
第二,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也会增加,结果劳动者不愁无人雇佣,资本家反而愁无人可雇。于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劳动工资,降低了资本的利润。利润既然降低了,为使用资本而付给的代价,即利息率,必然也随之降低。
有些国家的法律禁止货币的利息,但由于任何地方使用资本都会取得利润,所以这种法律不但禁止不了利息,反而会使高利贷盛行。这是因为,借款人不但要支付使用货币的报酬,而且要对出借人冒险接受这种报酬支付一笔费用。
在允许利息的国家,为了防止重利盘剥,法律通常规定一个可以允许的最高利率。这个利率通常会多少高于市场的最低利息率,即那些能够提供绝对可靠担保的借款人借用货币时所付的最普通的价格。如果这个法定利息率定得低于市场最低率,其结果无异于禁止利息。
不过,法定利率也不应高于市场最低利率太多。否则,大部分的货币就会放贷给挥霍者和投机商,因为只有他们愿意出这么高的利息。而诚实的人通过使用货币所得到的利润无法承担这么高的利息,所以不敢参与竞争。反之,如果法定利息率略高于市场最低价格,有钱出借的人就会愿意借给诚实的人,而不愿意借给挥霍者和投机者。
资本的用途
尽管所有资本都会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但等量资本所推动的劳动量随用途的不同而不同,进而对一个国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也不相同。
我们可以将资本的用途概括为四类:(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二)用以加工原生产物,将其制造成可以直接消费的产品;(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将其从富足的地方运往匮乏的地方;(四)用以把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分成小份,并加以包装,以供临时需要。第一种方法是从事农业、矿业、渔业的人对资本的用法;第二种方法是制造业主对资本的用法;第三种方法是批发商人对资本的用法;第四种方法是零售商人对资本的用法。
以上四种资本使用方法,每一种对其他三种的存在和扩大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的一般福利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如果没有资本用来提供充足的原生产物,任何制造业和商业都将无法存在。
第二,有一部分原生产物必须经过加工制作才可以使用,如果没有加工,它将没有任何交换价值,因而对社会财富也没有裨益。
第三,如果没有资本投入运输业,把原生产物或制成品从富足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它们的生产量就不会超过附近地区所必需的消费量。
第四,如果没有资本投入把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分成适合于人们临时需要的小包,每个人就只得购买远远超过他临时需要的大量货物。
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上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如果他们的劳动使用得当,就能够固定且实现在劳动对象上,至少可以把他们自身消费掉的价值加在劳动对象的价格上。
农场主、制造业主、批发商人、零售商人的利润,都来自前两者所生产及后两者所销售的货品的价格。但是,投在这四种用途的等量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却并不相同,从而对于所属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比例也不相同。
向批发商购买货物的零售商的资本,补偿并提供批发商的资本及利润,使其营业得以继续。零售商的资本,只直接雇用了他自己,所以其资本的使用对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只是他自己的利润。
向农场主购买原生产物、向制造者购买制成品的批发商的资本,补偿并提供农场主和制造业主的资本及利润,使其营业得以继续。这就是批发商间接维持社会生产性劳动,增加社会年产物价值的主要方法。另外,他的资本也雇用了运输货物的水手、脚夫,所以批发商对于这种货物的价格所增加的,不仅等于他自己利润的价值,还包括水手、脚夫工资的价值。
制造业主的资本,有一部分作为固定资本用来购买其生产工具,补偿这些工具所有者的资本及利润,其余就是流动资本。在流动资本中,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材料,补偿出卖材料的农场主和矿商的资本及利润。不过,他的资本大部分还是分配给了他所雇用的各种工人。所以,与批发商人的等量资本比较,制造业主的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大多了,对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也多得多。
但是,没有任何资本能与农场主的资本所调动起来的生产性劳动量相比。不但他的劳动工人,就连他的劳动牲畜都是生产性劳动者。
投在农业和零售业上的资本,总是保留在本社会内。它们的使用有一定地点,它们的所有者大都是本社会的居民。当然,偶尔也有例外。
批发商的资本,却从来不固定在什么地方,而且也没有必要固定在什么地方。因为要贱买贵卖,他们的资本往往遍布各地。
制造业主的资本当然要停留在制造场所,但在什么地方制造却没有确定的必要。有时候,制造的场所不仅离材料出产地很远,而且离销售地点也很远。
事实上,把资本用于出口剩余产品的商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并不重要。如果他是一个外国人,雇用的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必然要比他是一个本国人少些,不过也只少一个,因而其年产物的价值也要少一个人的利润。同样的道理,他所雇用的水手或搬运工人仍然可以无关紧要地分属于自己的国家、本国,甚至第三国。
然而,制造业的资本保留在国内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必然会把数量更大的生产性劳动调动起来,给社会的年产物增加更高的价值。不过,即使它没有保留在国内,仍可能对国家十分有利。
像一个人一样,一个国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本改良和耕作本国所有土地,把国家全部原生产物加工和制成适宜于直接消费的物品,没有足够资本把年产物的剩余部分运往能够交换到国内所需要的一些东西的远方市场。
此时,这个国家按比例投在农业上的份额愈大,它调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也将愈大,且给社会的年产物附加的价值也就愈高。继农业之后,投入制造业的资本调动了最大量的生产性劳动,对年产物附加的价值也最高。投入出口贸易的资本在这几种目的中效益最小。
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资本不能满足这个目的,说明其富裕程度还没有达到自然所允许的最高点。但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当条件不成熟时企图满足这个点,都不是取得充足资本的捷径。事实上,只有当资本的用途可以给国内全体居民提供最多的收入,从而使全体居民都能进行最多的积蓄时,国民资本才会迅速增加。
的确,相同的资本在一个国家能调动起来的生产性劳动量的大小,对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资本用于农业、制造业和批发业的不同比例,而且由于资本的多少以及所投入批发业的种类的不同,其结果也极其不同。
所有批发业可以归纳为三类:国内贸易、消费品的对外贸易和运输业。国内贸易是在同一国家内的某地购进该国工业产品,然后在另一地区出售,其中包括内陆贸易和沿海贸易。消费品的对外贸易是为本国消费而购进外国货物。运输业是从事国外商品的交易,即把一个国家的剩余产品运到另外一个国家。
投资在国内贸易上,购买国内甲地产物运往乙地售卖,一般买卖一次可以偿还农业和制造业的两种不同资本。当资本从商人处发送一定商品时,通常可以带回至少是同等价值的其他商品。如果这两种商品都是国内制造,必然能同时扶持这两种商品生产的生产性劳动的资本。
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如果是用本国的产物来购买,那么每交易一次,投在这种贸易上的资本也能换回两个不同的资本,但其中只有一个是用来维持本国产业的。
任何国家投在运输业上的资本都是从扶持该国生产性劳动的资本中抽出来的,但它却用以扶持外国的生产性劳动。虽然通过每一次运作用于这项贸易的资本都可以偿还两个不同的资本,但没有一个是属于本国的。
由此可见,与投在国外贸易上的等量资本相比,投在国内贸易上的资本所维持的本国生产性劳动量较大,所增加的本国年生产物价值一般也较高。但投在国外贸易上的资本却比投在运送贸易上的等量资本,在这两方面,能够提供更大的利益。所以,为了本国的利益,与其把资本投在国外贸易上,不如把资本投在国内贸易上;与其把资本投在运送贸易上,不如把资本投在国外贸易或国内贸易上。
但是,如果这三种贸易是自然发展起来的,没有受到拘束,没有遭受压力,那么无论其中哪一种,都不仅有利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私人利润的考虑,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无论是投在农业、工业、批发业,还是投在零售业,都得看什么用途的利润最高。至于什么用途能推动生产性劳动量最大,什么用途所能增加的社会年产物的价值最高,投资者从来不会考虑。所以,在农业最有利润,耕作最易致富的国家,个人的资本自然会投在对社会最有利的用途上。然而,一旦国外贸易可以带来巨大利润,那么投资者必然将其他领域的资本撤出来,转而进行国外贸易。
卷三国家财富的增长方式
财富的自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