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光的产生及光源分类

2.1.1 光的本质及产生

光是人们最熟悉的物质。从广义上讲,光指的是光辐射,按波长可分为X射线、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而从狭义上讲,人们所说的“光”指的就是可见光,即对人眼能产生目视刺激而形成“光亮”感的电磁辐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80mm。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光的本质一直是物理学中争论的一个主题。1860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建立后,人们才认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利用麦克斯韦理论能很好地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光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现象。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能量按波长分布这一问题时认为,谐振子辐射是不连续的,进而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在解释光电发射现象时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对光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才使得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面,如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色散及光电效应等有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从此以后人们认识到,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是一种粒子,并设想光由分离的能团—光量子(简称光子)组成,光是以速率C运动的光子流。

光子也可理解为电磁场能量子,与其他基本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它的粒子属性(能量、动量和质量等)和波动属性(频率、波长、偏振等)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物体发光有两种基本形式:热辐射及“发光”辐射。

热辐射也称温度辐射。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热力学温度(0 K或-273℃),它就一定会不断地发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因为热辐射的特性与物体的温度密切相关,故又称为温度辐射。在这种发射过程中,只要通过加热维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就可以不改变内能而持续不断地发射电磁波。包括固体、液体,甚至相当厚的气体在内的任何物体都有这种辐射发生,在温度低(如室温)时,发射不可见的红外线;在加热到500℃左右时,开始发射部分暗红外的可见光;温度更高时,发射的波长更短,大约在1500℃时,开始发射白光,其中还有相当多的紫外光。热辐射的另一特性是,辐射光谱是连续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不仅与物体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表面特征有关。

“发光”辐射与热辐射不同,它主要借助其他一些外来激发过程而获得能量,产生辐射发射。这种发光形式包括:①电致发光—物体中的原子或离子在电场加速的电子作用下,被激发到激发状态,当它返回到正常状态时将产生辐射;②光致发光—物体被光照射而引起的自发辐射;③化学发光—由化学反应提供能量而引起发光;④热发光—物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引起发光,与热辐射不同,它只有在达到一定温度后才开始发光,而热辐射则在任何温度下都产生辐射。“发光”辐射的基本特征是非平衡发射,不能用温度描述,其光谱不再是连续光谱,而是带光谱和线光谱。激光就属于这种形式的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