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经脉别论
篇解
别是区别、分别的意思。由于本篇的主要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经脉在精气输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诊断经脉变化可以决死生等,与一般论述经脉的篇章有所不同,故篇名叫做经脉别论。
原文304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1.食气2入胃,浊气3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4,肺朝百脉5,输精于毛皮6.毛脉合精7,行气于府8,府精神明,留于四藏9,气归于权衡10.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溢精气11,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2,通调水道,下输膀胱1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4.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15.
注释
1.淫气于筋:淫,浸淫满溢,此处为滋养濡润之意。肝主筋,谷食之气散于肝而濡养于筋。
2.食气:指饮食。
3.浊气:指谷食之气中浓稠部分。归心,布散流注于心。
4.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经气”和“脉气”是同义词,指经脉之气。“流经”指经脉之气沿脉运行首先到肺。
5.肺朝百脉:朝,会合之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肺调节全身气机,全身经脉的气血有赖于肺的调节。
6.输精于皮毛:“输精”指由肺布散精气。肺主皮毛,肺的精气充盈则输送于皮毛以滋润营养。
7.毛脉合精:毛脉,指气血。因肺主气,外合皮毛,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和。
8.行气于府:府,指经脉而言。指精气行于血脉之中。
9.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指经脉中精气的正常运行而不紊乱,流行输布于心、肝、脾、肾四脏。
10.气归于权衡:权衡,即平衡。指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要保持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11.溢精气:指精气满溢。游,浮游之意。游溢,浮游盈溢之意。
12.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指水饮入胃,肠胃吸收人体所需的部分化为精微,经脾的升清作用,上达于肺,由肺宣散至全身。
13.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既可将脾升清上输的水液布散于全身,又可将浊液下输通过三焦的通道下输到膀胱排除体外。
14.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精,指水所化生的精气。五经,五脏的经脉。指水精之气布散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通灌于五脏的经脉之中。
15.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测度。指诊察脉象的变化,要以配合四时阴阳的变化和五脏阴阳的特性为法则。
释义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另一部分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这种气血阴阳平衡,会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而通过气口的脉搏还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先上行输送到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到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布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更替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按语
本段经文论述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运行的过程:
谷食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输布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散精于肝”,经肝气的疏泄,滋养全身筋脉,这阐明了肝与筋的内在联系,为“肝主筋”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浊气归心”,即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之于经脉,再通过“肺朝百脉”“肺宣发与肃降”相互配合作用,把精气输送到全身,外达皮毛,经脉中气血相合,交汇后再回还于经脉中流于四脏。这个输布过程,不仅看出经脉在精气输布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看出肝、心、肺在输布过程中的相互协调作用,起到营养周身的目的,从中也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是对“肺主治节”理论的进一步补充。
水液代谢的过程,成为后世论述有关津液代谢理论的依据。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中精微部分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糟粕部分作为代谢产物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之气布散全身,流注于五脏六腑。
文中还阐述了“四时五脏阴阳”的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本节原文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气的输布、津液的代谢以及气口决死生的诊病方法等方面反映了这一特征,提示了四时、五脏、阴阳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现今意义
此段经文对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运行的论述对后世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水液代谢系统疾病的研究都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如通过说明营养物质通过心注之于经脉,再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把精气输送到全身,外达皮毛,经气血相合,交汇后再回还于经脉中流于四脏的论述,可以得出输布营养物质时心和肺是起重要作用的两脏。所以营养输布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应该考虑到是心、肺的功能出现了障碍,治疗上应注意对心肺两脏的调节。水液代谢方面,文中说明脾、胃、肺、膀胱都参与了水液代谢,而其中肺的“宣发、通调水道”的作用又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叙述到“肺在水液代谢中‘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后世医家由此总结了“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如临床由于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导致的水液停留的水肿病证,在治疗时应注意通过调理肺的功能来以宣肺发越水气。又因为肺居于诸脏之上,中医称为“华盖”,所以这种以宣肺为主治疗水液代谢失调的方法又称为“提壶揭盖法”,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水,即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