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话实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贞观盛世留佳话 千秋金鉴话魏征

在晋州,有一座为了纪念该地名人魏征而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魏征公园,公园的主题建筑“千秋金鉴殿”的构思,就是借用了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评价中的一句名言,即“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魏征,字玄成,出身于北朝魏氏名门世族的书香世家。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曾任北齐著作郎,撰修国史,因触怒权贵被贬而辞官回家,迫于生计,设馆授徒。从此魏征以父为师,受到魏长贤的精心栽培,精通各家学派学术,且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

隋朝末年,世道昏暗,魏征出家为道士,云游四方,拜师求学。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投奔瓦岗军李密,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一员,后随李密归降唐朝。在唐朝平定太行山以东的征战中,魏征主动请缨,安抚河北地区的起义军,被窦建德俘获。因为窦建德很赏识他,便委任他为起居舍人。至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擒获窦建德,魏征再次归唐。太子李建成知道魏征的名声,举荐其出任太子洗马,成了李建成身边的官吏。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魏征作为太子臣僚,积极为太子李建成谋划固位大事。话说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后,被俘获到长安后被杀。旧将们愤于建德被杀,于是共推刘黑闼为主起兵反唐,李世民派人与其决战洺水堰,刘黑闼战败逃至突厥。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刘黑闼借兵突厥,卷土重来,不久便再次占领了河北地区。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位重,有夺位的欲望。为提高太子声望,稳固储君地位,他建议李建成出兵东征。太子依从其建议,奏请了高祖,统河南、河北诸州军马,讨伐刘黑闼。魏征随太子远征,在永年一带连破刘黑闼军。鉴于以前的高压政策,魏征建议说:“以前虽然击败了刘黑闼,但是杀戮太多,他的党羽都被处死,妻子被侮辱。所以,这次必须宽赦以安民。”李建成按照魏征的建议,大赦俘虏。不久,刘黑闼被李建成打败,从而结束了河北一带动荡不安的局面。李建成的这次胜利,能够帮助他稳定太子的地位吗?能够遏制李世民的势力吗?

性命攸关,李建成为何不听指点优柔寡断?

先发制人,李世民如何谋位发玄武门之变?

阶下之囚,魏征临危难如何应对化险为夷?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较量中,魏征多次建议及早除掉李世民,不然必遭到灭顶之灾。

李建成优柔寡断,没有采取魏征的建议。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同年登基,是为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器重魏征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还把他任为谏官,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得到李世民的信任,成为李世民政治上的得力助手,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成为后世君臣的楷模。

玄武门之变后,河北地区支持李建成的各派势力,害怕受到株连,都惶恐不安,准备谋反。为了稳固刚刚建立的统治秩序,李世民迫切需要一位得力大臣前往安抚,而魏征成为最佳人选。这一年,魏征被派往安辑河北。他到达磁州时,正好遇到太子党羽、齐王护军被押往京师问罪。魏征认为这与太宗制定的“对太子、齐王胁从给予宽赦”的诏谕不符,当即将他们释放,并给李世民上书说明此事。太宗对魏征的做法十分赞同。

经过魏征的宣抚,河北地区得到有效的治理,魏征也得到了李世民的充分信任。太宗不时单独召见魏征,在寝宫里商议政事。魏征感激太宗对他的特别恩遇,毫无保留地道出心里话。

魏征日益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招来一些朝臣的嫉妒。有人诬告魏征包庇亲戚,太宗派人去查办,发现纯属诬告。太宗警告魏征要引以为戒,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他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二者相去甚远。”魏征还向太宗提出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为君之德,成为古代治国的经典理论。

由于长期战争,兵源减少,有人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强体壮,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负责征兵的大臣到太宗那里告状,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诏书。魏征说:“此举失信于民。”“陛下即位时下诏宣布,全部免征以前拖欠国家的财赋,但是部门还在催交;陛下下令已经服役、已经交纳租调的,从明年开始免除,现在不仅不免除,还要征兵,这不是失信于民是什么?”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从,国家是治理不好的。”于是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入伍。

贤惠仁德,长孙皇后为何支持夫君夺人之妻?

一女二嫁,诤臣魏征如何直言相谏劝阻皇帝?

几番周折,太宗皇帝能否收回成命赢得民意?

贞观二年(628年),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乃绝色美人,便告诉太宗,请求纳入宫中,太宗便下诏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立即入宫进谏。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却并无定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你说人家许配陆家,可是陆家不承认这门亲事啊!”魏征直截了当地说:“我的皇上啊,这点奥秘您还不明白啊?谁家敢和皇上争女人啊!那陆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借机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坚决收回了诏令。

贞观六年(632年),群臣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反对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魏征回答说:

“陛下虽德高望重,但自从隋末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云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干呢?”后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说:“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而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太宗怀中。

有一次,太宗在北门皇宫区兴建房屋,这项工程不在计划之内,房玄龄经过此处问了问监工,监工就去报告了皇帝。太宗训斥宰相房玄龄说:“你只管南衙的事就行了,朕在北门营造,与你何干?”房玄龄只得谢罪。魏征在一旁见了说:“臣不明白,陛下为什么责备丞相,丞相又为什么要谢罪?”

太宗让魏征讲明意思,魏征说:“房丞相是陛下的要臣,陛下要营造房屋,他怎么不可以知道?如果是合理的营造,就应该全力建好;如果不合理,就应该奏明陛下停建。这才是‘君使臣,臣事君’的道理。丞相既然无罪,陛下责备他,这是我不明白的,宰相自知无罪却谢罪,这我就更不明白了。”

犯颜直谏,魏征怎令皇帝心生怒火几度难堪?

一代贤良,长孙皇后怎样智保忠臣巧妙周旋?

盖棺论定,太宗皇帝为何赞魏征“千秋金鉴”?

魏征争论起政事来,从不看皇帝脸色,常常使太宗盛怒。一天,太宗散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急忙穿上朝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魏征忠直,正因为陛下是明君。”太宗听了怒气才消。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朝正史)等,历时七年而完稿。其中《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被广为称道的盛世之一。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开明有为和知人善任是构建“贞观之治”的重要基础,那么魏征的直谏则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竭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希望他警惕。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警示太宗要居安思危。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魏征一生为官清正,生活简朴,以至家无正堂。太宗下令停止营造宫廷的小殿,用其木材为魏征建造正堂。建成后,太宗又根据魏征的喜好,赐给他素屏风、素被褥等物品。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病情恶化,太宗派遣一个中郎将住在他家中,及时通报病情,所赐药膳无数,中使相望于道。太宗与太子两次亲临病榻看望他,并将衡山公主下嫁给他儿子叔玉。十七日,魏征病卒,时年六十四。太宗下诏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安葬时,太宗登上苑西楼,望着灵车痛哭失声,还诏令百官送丧至郊外。他思念魏征不已,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1962年,周恩来在七千人大会上说:“要提倡讲真话,即使讲过了火,也要听,唐代皇帝李世民,能听魏征的反对意见,‘兼听则明’,把唐朝搞得兴盛起来。”魏征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诤臣的象征。

魏征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国理念,他辅佐唐太宗十七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尤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这正是:

一代奇才生乱世,三易其主遇明君。

千秋金鉴垂青史,贞观之治有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