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模式、过程与走向
庞明礼更新时间:2020-11-30 10:47:47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省直管县是指由省直接管理县的制度安排,包括县财省管、“强县扩权”、“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等,本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省直管县有利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但也存在着权力下放不到位、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市县关系复杂化、监督能力弱化、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省直管县改革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条件,以改革的设计原则为指引,以改革的制度框架为支撑,以改革的制度内容为重点,以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为保障,将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实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平衡有序推进。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模式、过程与走向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 第二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 第一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
- 第十四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战略框架[1]
- 第三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约束条件
- 第一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本依据
- 第十三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一般原理
庞明礼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创新研究
本书是“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跟踪研究”大型课题的成果之一,立足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创新实践,对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创新机理分析、创新可持续性判断和创新实践展望,全方位描绘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创新图景,为理解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助力、阻力、效果、扩散和工具等具体问题提供了多维的理论解释。政治21.7万字 - 会员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
本书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研究背景,基于资源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以及行政价值变迁等理论,以湖北省16个省直管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有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架构。本书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特征及类型,探讨其差异性生成的因果机制和实践运行逻辑,为重塑和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体系提供理论政治27.3万字 - 会员
元代政治思想史(上卷)
本书从统治观念之变、政治理论之变、政治态度之变、重要政治观念演变阐释元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展示了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的全景性关系。上卷三编,第一编主要呈现蒙古国时期草原帝国统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王朝统治思想的碰撞;第二编突出展现元朝建立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吸纳和应用农耕王朝政治思想;第三编重点陈述国家大一统奠定了开明政治的思想基础,带动了南、北理学政治思想的融汇。中卷为第四编,所要表述的是元朝政治75.1万字 - 会员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
本书通过对基础理论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廓清“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各种目标表述都内涵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框架之中,“省直管县”体制内涵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层级,改变投射在层级之上的权力与资源分配格局,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达到通过促进县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同时,本书以浙江、河南、贵州三个代表省份的“省直管县”体政治15.2万字 - 会员
中国特色政府监管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服务中国政府监管实践需求为基本导向,论证了构建中国特色政府监管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了中国特色政府监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主要是由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监管监督机制和监管绩效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本书分别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理论基础、体系特征与建设途径等核心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并以中国特色政府监管理政治35.6万字 - 会员
元代政治思想史(中卷)
本书从统治观念之变、政治理论之变、政治态度之变、重要政治观念演变阐释元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展示了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的全景性关系。上卷三编,第一编主要呈现蒙古国时期草原帝国统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王朝统治思想的碰撞;第二编突出展现元朝建立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吸纳和应用农耕王朝政治思想;第三编重点陈述国家大一统奠定了开明政治的思想基础,带动了南、北理学政治思想的融汇。中卷为第四编,所要表述的是元朝政治57.9万字 - 会员
以色列移民政策的历史考察与多维审视
作为当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国家,以色列境内移民各种各样,既有犹太移民,也有非犹太移民,还有以色列人向外移民。大批移民的流入不仅深刻塑造了以色列国的族群结构和文化特征,而且在其经济起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以色列迅速崛起为“创新创业国度”的关键人才支撑。为了强化犹太国家的单一族群属性,以色列政府把吸收犹太人回归作为基本国策,颁布《回归法》、设立移民吸收部,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政治18.7万字 - 会员
政治人类学评论(总第7辑)
本书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本辑共六篇文章,包括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乡村权力与乡村的秩序的重建、村委会权力运作嬗变下的村庄治理、村寨治理与法秩序变迁、乡村集市的权力整合、“重建寺庙热”中的乡土秩序重构,文章聚焦于基层单位——村庄,对于理解当下政治27万字 - 会员
身份政治的历史演进研究:以社会批判理论为视角
全球化进程与流动的现代性加剧了个体身份(SelfIdentity)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深陷身份焦虑与认同(identity)危机。上世纪60年代,个人主义的风靡催生了后福特时代身份政治运动的兴起,诉诸于认同的政治运动蓬勃兴起,同时学界对身份政治(IdentityPolitics)的争论方兴未艾。身份政治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同一性(identity)与差异性之争是身份政治的理论根源。近代政治1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