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叙事学(第2版)
更新时间:2020-06-04 12:17:18
最新章节:附录 中国叙述传统中的抒情境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读法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1989年浦安迪教授应乐黛云教授邀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比较文学研究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题为“中国古典文学与叙事文学理论”。该课程的目标旨在从比较文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并且进一步阐释它与世界其他各国叙事文学的关联。本书就是该课程讲稿的整理结集。曾收在“北大学术演讲丛书”于1996年在我社出版。直到现在,本书的引用率和评价都比较高。诚如其课程目标,本书将中国的叙事传统放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进行考量,而且以此为课程的切入点,再慢慢地引入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性文体——明清“奇书文体”,再对奇书文体的代表著作进行细读分析。对叙事学、比较文学感兴趣,又或者对《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作品阐释有疑惑的读者,相信都可以在这本小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找到入门的道路,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8-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中国叙事学(第2版)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附录 中国叙述传统中的抒情境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读法
- 五 奇书文体与批评精神
- 四 白话短篇小说与奇书文体
- 三 传奇剧与奇书文体
- 二 明代思想史特色与奇书文体的形成
- 一 从明代思想史的变迁看奇书文体的形成
- 第七章 不是结语的结语
- 六 结语
- 五 《三国演义》——“不平天下”
- 四 《水浒传》——“不治其国”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本书稿以敦煌本土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考察五至十一世纪各个时期敦煌作家生平创作情况。从十六国时期的李暠西凉政权,到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再到敦煌归义军时期,立体地呈现敦煌本土文学渐进式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乏典型的个案研究,从李暠文学集团,到敦煌遗书P.2555卷72首陷蕃诗与唐代开元时期西北政治格局研究,再到悟真、道真等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本土作家的整体研究。本书稿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展现了五至十一世纪敦煌地文学20.2万字 - 会员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荷兰画派的文化记忆
本著从记忆和文化史双重视角入手,考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如何择用荷兰绘画及其背后的思想,进而揭示两者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它涉及诸多19世纪重大艺术史家、文学史家、小说家有关“荷兰画派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批评。荷兰画派以承平、殷实、财富及宽容的世俗文化为特征,杂糅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参与集体记忆与共同体文化的建设,而“现实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人性真实”恰恰体现了荷兰画派中普通公民(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文学40.7万字 - 会员
史传与文学
本书所说“史传”,是用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中所说的“史传”概念,指先秦至晋宋(即《文心雕龙》论述到)的史书,包括《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传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史传本身就是文学。史传是文学,首先是一种观念的认同,也就是早期人们对史学与文学同类、同体关系的一种认知。同时,史传蕴含着文学的性质、特点和韵味。其二,史文学24.6万字 - 会员
转换与坚守:周立波文学创作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对其生平及创作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作家身份研究和作品研究。通过大量史料证明,周立波是一位坚守左翼立场、能及时再现他所处时代生活的作家。他个性鲜明,作品时代性和文学性兼备。本书从作家创作个性与文本出发,认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或缺。同时,从版本学、社会学等角度,肯定了周立波在时代风云中对文艺审美的追求。文学14.8万字 - 会员
编剧学论稿
全书分四编,第一编,编剧学科论。著者作为编剧学新学科创建人,就此话题展开论述自有独到见解。第二编,编剧道法论。著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戏剧创作实践,所述编剧理论与技法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编,编剧教学论。著者长期从事编剧教学,创立“百·千?万”字编剧工作坊有一定影响,所述观点与方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与指导性。第四编,编剧批评论。著者针对当下戏剧界的众多病态发声,许多文章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文学23.8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民族形式”文艺争论及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一书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卜影响深远的“民族形式”文艺论争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中闻现代文学论争与作家文学创作、文化政治建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和意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大大扩展了对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的理解。本书细致诠释了理论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论争、文艺理论构建不但具有文化意义,更能通过文学、文化实践改变文化形态,改造社会生活,影响中国社文学25.2万字 - 会员
边地文学的守望:文化地理环境对新疆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新疆独特的文化地理是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的文学风土,本书以文化地理学的视域来观照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着重于新疆当代文学文化空间的研究,力图显现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学风格、作家心理形成的塑造作用。著作在地理、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综合考量中,以新疆当代作家作品为支撑,分析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丰富的人文地理、多元的文化因子等对作家精神气质和创作趋向的影响,揭示了新疆当代文学独有的风貌,阐释了新疆文化地理环境对新疆当文学24.3万字 - 会员
罗泌《路史》文献学及神话学研究
南宋罗泌的《路史》,是一部保存有极为丰富的辑佚资料的神话学著作。本书首次全面且系统地考察了罗泌的家世和《路史》的文献学及神话学价值。考察时,本书以对《路史》文献构成所做的全面细致的梳理为依据,既揭示《路史》文献来源的丰富性及其在辑佚方面的独特价值,又凸显罗泌搜集神话传说资料来构拟上古帝王谱系时,陷于“驳杂而无伦”的困境,非刻意为之,而是受“神话历史”思维的影响所致。文学34.3万字 - 会员
土改文学叙事研究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平分土地为中心重建乡村政治秩序,改造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土改运动在政策上的变动和现实的复杂性,带来了土改文学的丰富性。本书力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于土改文学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叙事模式的演进过程,探究在文学与意识形态、作家与批评、创作原则与政策规定的互动中文学发展演变的复杂轨迹,揭示其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独特文学27.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