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作为政治的传播
赵云泽更新时间:2020-08-13 19:28:21
最新章节:后 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以全新的视角书写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传播的历史,新闻传播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政治紧密相联。本书论从史出,将大历史观的视野和精细的史实相糅合,磨砺出一部传世新闻传播史核心价值的作品,史料扎实,别开生面。本书俯览整个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考察上起先秦时期的采风活动,下至当下社交媒体的风行现象。通过作者的挖掘和再现,一条“政治传播”的历史脉络脱颖而出:着先秦时期的传播活动具有显著的辅佑政事、延揽民意的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统治者娴熟应用传播之术,新闻媒介多数成为统治工具;近代以来中国门户被迫打开,新闻媒介又渐次扮演着新知与意识形态桥梁、启蒙与解放工具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介更是在政治生态之中跌宕沉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闻传播业又在政治和市场的双重规制中演进;当下的媒介革命中,新的传播模式也给既有政治秩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部历史深刻地阐释着“传播即政治”的命题。作者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历史脉络清晰,逻辑贯通,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学术专著。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7-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作为政治的传播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 记
- 参考文献
- 五、疲惫的受众与媒介革命
- 四、阶级斗争与新闻传播媒介
- 三、作为“新知” “启蒙”与“解放”工具的新闻传播媒介
- 二、 “看得见”的新闻传播媒介与“看不见”的新闻传播媒介
- 一、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之下演进的新闻传播媒介
- 结语: “传播即政治”
- 三、摆脱控制的“新新媒体革命”
- 二、机构刻意维持的臃肿的传统型媒体
赵云泽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
本书汇集了媒介环境学、媒介化社会理论、媒介技术哲学、媒介地理学和媒介考古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尝试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从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等角度勾勒当代媒介学的知识地图。社科21.4万字 - 会员
北京城市形象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路径选择研究
作为首都,北京在运用和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塑造城市形象、推动文化发展和增强软实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承担着文化发展和增强软实力的传播重任。本书城市传播中信息传播渠道——“媒介”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与互动,关注和讨论了如何在日常传播及重大活动中选择、利用适合北京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体,以实现有效的媒体组合。社科12.7万字 - 会员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
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理论(方法)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社科32.8万字 - 会员
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2014—2018)
本书跟踪观察了2014~2018年省级媒体集团融合实践的真实图景,从产业链重构、组织变革与管理规制等视角对媒体生产融合、经营融合与管理融合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主要成绩与困难做出了深刻的描述。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对2014~2018年省级媒体融合实践的考察资料,还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包括“人”的转变相对滞后于组织的创新与变化,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造成阻力以及媒体如何通过业务社科16.4万字 - 会员
西方新闻学名著导读
本书以导读的形式“重访”了西方新闻学领域的20余部经典著作,呈现了西方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每篇导读兼具“解读”与“评析”,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并做到触类旁通,探索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带来新的研究想象力。社科24.4万字 - 会员
虚实共生:真实、创造与传播
本书共收录16篇文章,分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平台社会与认同传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平等、传播思想与价值观转向、生命传播与虚实共生等部分,旨在从真实、创造与传播等关键词出发,以跨学科的方式直面个体、组织与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科17.6万字 - 会员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一个多维驱动模型
本书基于多维驱动模型,研究了信息化进程中如何推进信息共享的问题,提出:一要构建有效的制度机制,运用制度工具引导社会的信息共享;二要设计科学的技术组合,借助技术工具驱动社会的信息共享;三要面向市场,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社会的信息共享。其中,制度机制包括组织内部的跨部门信息共享激励和组织之间的跨组织信息共享激励;市场机制包括信息的直接交易机制和信息关联价值的深度挖掘机制。通过上述途径,全方位促进社会的信社科13.2万字 - 会员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
本书依托于作者收藏的原版《北洋画报》及全套影印版《北洋画报》,以“画”为挈,以画报故纸为本,分“画世象”“画新知”“画斯文”“画体魄”、“画氍毹”“画笙歌”“画光影”“画丹青”八章,细细爬梳了《画报》上的相关信息,从中可见1920年代~1930年代中国北方的声光影色、人间百态。画楼,以画为楼,是当年“北画”同人的自况。1920年代的中国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将设计之美与其蕴含的历史信息社科18万字 - 会员
《格萨尔》史诗传播社会学研究
《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活动遵循了科学的传播规律,神秘性仅是一种表象。艺人在传播史诗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与宗教等领域的外部制约。史诗本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性的信息库,为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与生活信息。史诗的主题变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主动适应性行为。史诗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与阶层差异,受众的接受活动是一个主动性与被动性相结合的综合过程。艺人、僧人、史诗内容、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受众个社科12.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