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佛·法·僧
本书介绍佛教三宝——佛、法、僧的意义、内容,历代高僧大德如何成就菩萨等。佛教13.4万字6.1万人气 - 会员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佛教20.2万字6万人气 - 会员
心经解读
《心经》是佛法的精髓。它的“密度”--宣说教法的深广程度与篇幅之比--不逊于其他经典,而且并未因此流于肤浅或庸常。我们已经无法确知它的作者为谁。可以确知的是,他于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以优美简洁的文句与我们分享前辈修行者的境界与心得。《心经》不单是一部教法,其经文本身,已臻艺术的化境。艺术与宗教之间,本无确然的分野;勉为其难,不啻庸人自扰。佛教9.3万字5.9万人气 - 会员
定慧初修
本书收录了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规、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佛教10.9万字5.8万人气 - 会员
杂阿含经(上册)
汉译四部《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当年夏安居时结集出来的,忠实地汇集了佛陀自成佛以来至般涅槃前所宣讲的教法,由此说明了《阿含经》的原始性、根本性与权威性。在汉传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经》就代表着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时期所公认的“根本佛法”。为便于广大信徒与学者更好地了解、学修原始佛教,本书校注者以高丽藏为底本,尽量保佛教25.8万字5.6万人气 - 会员
观心:金刚经心释
《观心:金刚经心释》乃佛门高僧太虚大师、圆瑛大师和清净居士凭借深厚的佛学底蕴和慈悲普世的情怀,娓娓阐述《金刚经》中的义理精神。他们不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经文的大义,在此基础上,还根据自身在长期的修持中感悟到的佛理真谛,讲述自己对《金刚经》的理解与领悟。《观心:金刚经心释》使一部原本艰涩枯燥的经书,变得简明生动,易于理解。即使是初读佛经的入门人,也能从太虚大师的讲述中获得人生启迪,达到释解人生困惑、平佛教20.3万字5.5万人气 中信国学大典·净土三经
中信国学大典丛书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丛书延聘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香港本地及海内外知名学者承担经典的选编和导读工作,确保丛书的学术价值。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净土三经》即:《佛说阿弥陀经》重在引导世人对西方极乐净土生起信心。《佛说无量寿经》侧重于如何发愿,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重在佛教12.8万字5.4万人气- 会员
佛教义理
本书是丛书佛学教科书之一,该书分别从经藏、律藏、论藏、因缘果报、涅槃等方面对佛教的教义进行了阐述。佛教10.5万字5.4万人气 - 会员
八正道(珍藏版)
在书中,德宝法师以实际禅修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人们对此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本书不仅让人们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八正道达到快乐。尤其重要的是,他融合了南传佛教教理的诠释和现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其辩证精辟,见解独到佛教13.9万字5.4万人气 - 会员
安士全书白话解(全2册)
《安士全书》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法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康熙朝状元彭定求曾说:“非谓读此可以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印光大师推崇本书为“注此篇者之冠”;王财贵先生序曰“每一读之,有不觉嘉祥之气油然而生,诚天下一大奇书也!”《安士全书》尘封半个世纪后,首次公开面世,乃佛教界之大事,得到了当代佛教界权威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负责人、国家古籍整佛教44.2万字5.3万人气 - 会员
百喻经
《百喻经》是一部以譬喻来宣扬佛法义理的经典,但每一则故事背后无不透露着高超的为人处世之智慧。全书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和“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文浅理深,读之发人深省,启迪智慧。佛教6.2万字5.2万人气 - 会员
佛经七讲
“本书辑录的,是近代佛学大师、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太虚和尚解说七部佛经原典的讲稿,选录的原则,一是原典的价值,二是经义的浅近,三是篇幅的精要。《四十二章经》:第一部译入中国的佛典。《佛说八大人觉经》:佛陀的八大自我觉悟。《佛遗教经》:佛陀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佛说大乘稻秆经》:佛陀说十二因缘。《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未来世弥勒下生成佛的预言。《佛说十善业道经》:化苦恼为快乐的十大善行。《佛说善生经佛教10.8万字5.2万人气 - 会员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佛教4.8万字5万人气 - 会员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AHistoryofIndianBuddhism)的作者是印度著名学者戈耶尔(S.R.Goyel),曾著有《印度古代宗教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等多种著作。这部《印度佛教史》将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放在印度古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综合近百年来印度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印度本国学者对印度佛教的研究成果。因此,这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长期以来,印度学者对印度佛教佛教31.1万字5万人气 - 会员
李叔同说佛
字字珠玑,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他是个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更是一代名僧。在人们心目中,他就像一个“谜”,一个难以琢磨的谜。佛教5.3万字5万人气 - 会员
唐卡中的六道轮回与地狱精神
彩色珍藏本。用100幅世界上最美的唐卡传世杰作,探索藏传佛教特有的“乐空双运”男女双修的神秘现象。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题介绍藏传佛教特有的神秘现象——“乐空双运”男女双修法的作品,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各家对它的褒贬说法,并为读者解惑。同时,用精美、珍贵的唐卡作品诠释主题,具体展示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深入浅出的解说文字使您对藏传佛教的概貌,以及丰富多彩的本尊守护神、曼茶曼(坛城)有所了解,为您撩开笼佛教5.8万字4.9万人气 - 会员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佛教14.7万字4.9万人气 - 会员
六祖坛经解读
《六祖坛经》乃是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六祖坛经解读》是一本对大乘佛教经典《坛经》进行解读的哲学、宗教类图书。作者比尔·波特通过对不同版本之《坛经》进行对比、考证及解读(如契嵩本、宗宝本、惠昕本、敦博本等不同版本的《坛经》),以一个美国汉学家的视角解读大乘佛教经典《坛佛教12.6万字4.9万人气 - 会员
佛学常识(佛学界公认的入门经典)
《佛学常识》的主体内容是太虚大师的《佛学概论》和《中国佛学》,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佛学历史和佛教原理,并对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源作了深刻的解读。对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也进行了详细阐释,并融入了很多充满智慧与趣味的佛典故事。在《佛学常识》之外,本书还辑入了《太虚自传》,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太虚及其佛学思想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本书既为佛学研究者和刚入佛门的僧尼指明了学佛的门径,也为佛学爱好者提供了一处修炼佛教18万字4.9万人气 - 会员
佛学知识全知道
本书在于帮助读者了解佛学内涵与实质,将原本晦涩的佛教义理转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语言生动风趣,集知识实用性趣味性一体,全方位认识佛教及佛教文化。佛教22.4万字4.9万人气